新公益时代:慈善公益产业化发展趋势

发布作者:东滩顾问浏览次数:

慈善事业属于人类社会公益事业范畴,广义上所定义的慈善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民间团体或者个人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救助活动,是一种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无私奉献的事业。

我们所定义的慈善公益产业不同于慈善事业的不求回报,作为一门产业,它是具有自我造血能力,有盈利需求并且能创造就业的,是具有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集群。

首先,慈善公益产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是资金持有方,他们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产业链的下游是受助方,即是需求对象,而产业链的中游就是各种从事慈善公益领域的组织、机构等。

在参与主体方面,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救济社会大众的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平台的搭建、政策的出台来激发民间慈善公益力量,为慈善公益产业注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并加强对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监督监管工作,进而营造出良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一、市场化成为现代慈善公益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回顾近现代史上世界慈善发展的历程,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601年英国建立慈善法开始的,持续了近200年以上,在这段时期富人们的慷慨捐赠发挥着主导作用。然后进入了第二阶段,慈善与金融市场结合,这个阶段也是基金会和公益信托兴起的时期。从英国的欧文开始,到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大企业家都在建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家族信托公司等进行长效的慈善事业,他们捐建幼儿园、大学、图书馆、医院等,设立支持科研类发展的基金会,全面提升人类文明,持续了100年以上。从二战以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第三阶段平民慈善时代,慈善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深入发展,人们的慈善公益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慈善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以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运动为特征,运用商业和社会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纵观世界慈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慈善公益发展的三大趋势:

1、慈善公益财富管理的资本化

2006年,美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慈善资本主义的诞生”的文章,文章指慈善资本主义是新一代慈善家对于自己作为社会投资家的一种认同。慈善家将自身视为“社会投资家”,视慈善捐赠为社会投资,把慈善当作一种投资,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

富人们运用慈善信托等金融工具对慈善资本进行有效管理,在有效维护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捐赠款进行了增值。慈善公益的资本化运作不仅拓宽了慈善公益的资金来源,更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慈善公益组织分工专业化

关注慈善公益组织的新闻,你会发现“伙伴”这个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我们发现慈善公益发展的另一大趋势就是合作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慈善公益组织、企业和政府这三方之间的合作越发紧密,慈善活动趋向稳定发展和组织程度专业化。为了将慈善公益进行更规范更高效的运行,各主体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

比如,国外拥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由具有合法资质、公信度好的中立第三方,对慈善机构定期进行资质、财务状况、信用等级评估并予以公布。在美国,慈善导航是全美最大一家独立的慈善机构评估机构,通过对超过5500家慈善机构进行星级评分,帮助捐赠者做出有根据的捐赠决定。他们开发了慈善导航工程,以指导智能捐赠。但目前中国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而带有官方背景,最大缺陷就是行政干预。

3、慈善公益运作模式市场化

富人们利用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加速财富增值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创新。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捐赠钱财建造学校、大楼,而是更倾向利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做出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举措。由此涌现了一批慈善公益的创新型主体——社会企业、公益创投,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慈善公益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体现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手段和慈善公益结合产生的效果。在兼具商业动机和慈善动机的情况下,进行商业运作来达到改善社会问题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中期,尤努斯教授开创了最早期的商业扶贫——小额信贷。颠覆传统银行理论,即第三世界农民无个人财产,不能成为可靠的借款人。尤努斯对农民实行还本付息借款,银行依靠利息维持经营,市场化运作激发穷人创造力,使得扶贫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另外,欧美的慈善商店也是同样通过纯粹的市场化运作,慈善组织将免费捐赠的商品进行清理加工,进行二次销售,获得的利润用于慈善组织的慈善事业发展。在此过程中,慈善商店是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营,政府只是提供部分政策优惠,不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且是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体现。


二、我国慈善公益发展的差距和产业化出路

我们可以拿慈善发展先进的美国来和我国作比较,2012年美国接收社会捐款约为316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美国也一直长期稳定在这个数值,中国2012这个数据在0.16%,中国GDP约为美国的一半,但是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量却是中国的近24倍。整体上来看,随着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复合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加速向美国靠近,但是两国捐赠总量的差距依旧十分悬殊。中国目前的慈善还处于由政府主导的慈善行政化阶段,但我国的慈善公益发展正在迅速向专业服务和社会创新等的方向转型升级。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社会团体,诸如公益孵化器、公益创投、社会企业等。

为了促进慈善公益加速发展,我们提出慈善公益必须实行产业化发展。

首先,慈善公益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升慈善公益组织的自我盈利能力,促进健康持续成长。

在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下,做慈善,做公益是不能有盈利的,如果慈善公益组织将善款挪作他用,不用于需要救助的群体上,只会招来社会的谴责和骂声。但是我们试想,如果一个慈善公益组织都不能保证自身健康、稳定的发展,自身都需要依靠社会捐赠维持运营,这种帮助社会,协助社会发展的组织不就一样成为了社会的负担?对于公益组织来说,资金的来源于社会的捐赠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更多的还要自身拥有造血能力,慈善公益的产业化变革发展是慈善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公益组织的价值才能体现。

其次,慈善公益产业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根据著名的二八定律,社会80%的财富只集中在20%的人手中。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各种社会资源都倾向社会高阶层人士,而底层阶级在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都得不到公平同等的待遇。由慈善公益行为产生的社会财富分配是第三次分配,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以社会公众自发参与为推动力量,通过人们的自愿行为来转移财富实现社会财富分配,有利于缩小城市内部居民间的贫富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正在从传统的以政府和大型公益组织为主导的慈善公益运营,正逐步向社会组织过渡。政府主导在资金实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并且组织呈垂直分布,规模较大,但是存在资金使用、项目运作上的效率不足等问题。而民间草根组织等新型慈善公益团体的出现为其发展注入活力,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草根组织的发展难以壮大,成活率较低。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行科学系统的产业规划是慈善公益产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通过对城市慈善公益发展现状的系统性梳理,为解决城市实际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提升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市民满意度。通过为城市慈善公益发展提供科学合理、可落实、能实操的规划建议,促进城市慈善公益的产业化发展,提升城市社会服务创新能力。通过综合性的慈善公益指标体系编制,全面综合地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的统筹协调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