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今天,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正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期。各地开发区需要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产业升级、空间转型、土地增效、体制创新四个维度的协同推进,推动开发区不断实现质效提升。


一、产业升级:锚定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产业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升级则是永恒的主题。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开发区的产业升级需要聚焦新经济、新赛道,通过产业聚焦、新兴导入、激发创新、智能改造、业态升级等多元路径,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正催生大量新经济业态,为开发区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重庆以AI+应用为突破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区域引领力、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在赛力斯超级工厂,1600多台智能终端与3000多台机器人协同运作,焊接、喷涂等生产环节自动化率实现100%,AI视觉检测技术十几秒就能完成零部件几十处卡口的全部检测。

新制造带来的产业机遇仍广泛存在。中冶赛迪信息紧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赛道,自主研发的AI平台结合智能相机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原料筛分、火焰识别、压轧控制等多种功能,覆盖钢铁冶金生产全流程的100余个应用场景,用机器视觉和AI算法替代人工,准确率达到99%以上。这种制造基因与智能基因的深度融合,正是开发区推动产业升级的典范。

在新消费浪潮下,开发区应积极关注消费新业态,包括直播经济、文旅经济、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体育经济、夜间经济等等。广德产业园依托英德红茶品牌优势,将国家级工业遗产红旗茶厂活化利用,打造集沉浸式旅游、国潮风打卡、茶业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构建红旗大讲堂党建教育品牌,开发茶文化体验、市情教育等课程,实现了传统农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空间转型:产城融合,营造社区

空间是开发区发展的载体,其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摆脱将生活设施作为配套的思维,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强心极化、空间优化、交通强化、环境美化等措施,构建产、城、人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一二线城市大多进入存量经济时代,面对产业集群增速放缓的问题,各地开发区通过用地调整、生活功能导入、建设混合功能组团等措施,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融合发展,营造社区式的产业环境和创新氛围。在产业布局上纷纷聚焦创新产业,以特色产业园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以人为本的产业创新社区。

上海杨浦区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布局一带两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1190亩,沿15.5公里的黄浦江岸线建设融生态带、文化带、创新带三维一体的滨江新经济秀带,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率先落地。南段的总部秀园区和北段的研发创园区功能清晰,通过规划主题型孵化器、加速器、科技综合体等功能载体,为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灵活的发展空间。

空间转型还需要结合文脉传承打造有灵性的创新园区。广德产业园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园区内美妆企业涵盖原料研发、包材生产、品牌孵化、电商直播等全产业链环节,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一站式产业生态圈。在文脉传承上,对原有停工停产的红旗茶厂,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突出红茶文化特色,进行整体维护、景观优化、场景升级,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打造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空间纽带。


三、土地增效:政策创新,精准配置

土地资源是开发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之一,土地增效体现在具体地块和项目的转型路径设计上。通过创新土地政策措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灵活的土地政策是提升土地效益的关键。开发区可以设计灵活出让土地年限、用地混合与设施配建、土地变性灵活处理、用地房屋有条件转让等土地政策措施。上海杨浦区在线新经济生态园通过科学规划一带两区空间布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南段的总部秀园区从杨浦大桥至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区域,重点布局企业总部;北段的研发创园区为军工路以东的带状片区,专注于研发创新功能。

基于园区主导产业,制定鼓励、引导、限制等分类标准,对园内企业进行分类处理,也是土地增效的重要手段。重庆涪陵区依托武陵山险峻地貌,打造悬崖+AI反差场景,以环形玻璃幕墙与AI机器人形成视觉冲击,重构景区消费体验空间,将传统观光升级为云端品咖科技六小龙打卡等模式,这种基于地形特征的特色开发模式,实现了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土地增效还需要与新基建、新场景、新生活等时代要求相结合。上海长阳秀带沿黄浦江岸线建设生态带、文化带、创新带三维一体的滨江新经济秀带,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经济价值,还赋予了土地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了土地效益的多维提升。


四、体制创新:机制重构,激发活力

体制改革已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一起成为引领开发区发展的三驾马车。产业园区应顺应发展趋势,响应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的号召,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创新探索。

建立专业化的运作主体是体制创新的基础。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实施管委会+平台公司+社会机构多元市场化管理模式,以自贸区建设为支点,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生态重构,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基地向全球创新枢纽的跨越式转型,与北京自贸区双向赋能,2025年联合推出国际研发飞地模式,在硅谷、慕尼黑设立离岸创新中心,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是体制创新的核心。广德产业园提出通过市场化招商、鼓励企业上规促增长、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研发、支持企业培育和引进高管人才等措施,全方位为园区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园区选聘11家企业的负责人作为营商环境观察员,聘任8名招商大使,持续深化以商招商,这些市场化举措有效激发了园区活力。

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体制创新的重要目标。实施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等清单化管理,推行自贸区政策复制,是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有效路径。经济开发区应积极打造一窗受理、联审联批、一单缴费、限时办结的政务超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西安自贸区联合新疆自贸区、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贸区,建立中欧班列数字关务平台,实现报关、清关、结算全流程线上化,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