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枢纽——新时代城市创新发展的引擎

发布作者:东滩产研院浏览次数:

近年来,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一方面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挑起中美贸易战,全面限制和抑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加速实施科技兴国步伐,以科技创新推动未来战略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19年10月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WIPI),2018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其数量相当于排名第2至第21位的主管局申请量之和,中国逐渐朝着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在稳步前行。

      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掀起科技创新新浪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的创新载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近年来东滩顾问先后服务过上海浦江国际科技城、合肥未来科技城、南京溧水航空城、山东产研院科学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等项目,涉及大量科创功能、科创产业、科创载体等研究与策划。综合东滩顾问的不断研究和经验积累,本文从科创的战略意义、创新空间、创新枢纽等出发,全方位探讨如何建设创新枢纽城市。

一、科技创新——追求卓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1、从“贸易竞争”到“科技竞争”,科技创新成为全球抢占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强盛之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18世纪开始,全球先后经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科技创新实力不仅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世纪以来,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现在进行时,以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德国等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科技创新计划与未来战略产业发展规划,以科技创新、布局未来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2.jpg

全球主要经济体布局的重点技术领域与未来产业

  当前,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已经全面进入到科技创新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已超越模仿时代,成为投资和研发的全球领先者,中国的科技巨头进入了全新的创新时代,在AI、5G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新时代中国逐渐探索从过去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


2、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协作”,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核心纽带

  城市群建设上升国家战略,以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城市群时代来临。随着中国高铁、城际、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地区间经济协作关系逐渐从过去的“封闭独立”发展到“协同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目前,受区域经济规模和科技创新水平,中国初步形成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为引领的“3+N”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3.jpg

中国“3+N”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构建区域创新协同机制成为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的关键。城市群成为全球高端要素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版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快速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逐渐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作为长三角区域的全球城市——上海,正在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逐渐形成以张江国际科学城为核心,以张江-临港“南北科技创新走廊”、G60科创走廊为两翼,以苏州、湖州、杭州、芜湖、合肥等为重要承载区的世界级科技创新大走廊。其中张江国际科学城重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集聚海量科研技术;松江G60科创枢纽和临港新城等重点以科技研发、小试、中试、试制生产为主,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湖州、苏州、芜湖、金华等城市重点以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大规模生产制造为主,大量布局产业化生产基地。

4.jpg

长三角“1+2+N”世界级科技创新大走廊


3、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纵观全球城市发展脉络,城市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时代”进入“创新驱动时代”。城市经济发展先后历经从泰勒科学管理的效率驱动时代,转向以丰田JIT时期的质量驱动时代,到20世纪末由于国际企业市场拓展需要而兴起的跨国投资时期的要素驱动转变,我国改革开放后先期发展起来的一批代表城市或区域,基本都是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土地、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等要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国际投资而发展起来的,包括上海、深圳、苏州等;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在科创大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向以科创主导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时代迈进,科技人才、科学技术、科技教育、科技资本等创新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

5.jpg

城市经济发展的四大阶段


二、创新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

1、科学城:新时代城市创新发展的标配

  放眼全球,不断输出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科学城”模式从硅谷起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德国有阿德勒斯霍夫科学城、法国有索菲亚科学城、日本有筑波科学城、韩国有大德科学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科学城数量已超过600个。在国内,北京已建有三座科学城,包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以及怀柔科学城;上海有张江科学城,是长三角乃至全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此外,杭州、西安、成都、合肥、重庆、贵州等城市纷纷谋划建设科学城。

7.jpg

全球主要科学城分布


2、创新枢纽:未来城市角逐科技创新的动力源

  纵观国内外科学城的成功之道,一般科学城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包括3大关键圈层:

8.jpg

科学城一般功能模型

(1)科学城发展的关键内核——创新枢纽

  创新枢纽重点承担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发展核心功能,一般涵盖从科研、科创到科技的创新链全环节,是科学城的核心引爆器。因此,对于缺失创新枢纽的科学城建设,无疑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中:

1)科研功能:原始技术创新

  重点以原始技术创新、基础性科研、科研委托研发、技术开发委托等科研服务为主。布局设置国家级重点科学实验室、院校研究所、工程技术中心、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载体,重点瞄准未来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2)科创功能:技术产品化

  重点聚焦1-10阶段,重点开展技术研发转化,推进技术产业化。导入国际科创孵化资源,搭建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孵化体系,布局设置公共实验室、孵化器、中试/小试基地等,推进技术成果产品化,孵化新企业。

3)科技功能:产品产业化

  重点聚焦10-100阶段,以产品产业化为核心。充分发挥本地科创技术产业化优势,重点布局联营生产制造中心、企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等,开展规模化试制生产和规模化生产,成为未来产业生产基地。

(2)科学城发展的核心支撑——科教城+科贸港

  对于创新枢纽的建设与发展,科技人才和技术交易是决定创新枢纽有效运转和持续化发展关键,因此科教与科贸与创新枢纽共同沟通的创新生态圈是科学城发展的核心支撑。

1)科教功能:科技人才摇篮

  以集聚重点大学分校、国家重点科学院分部等大学、院所主体,联手世界名校专业学院、前沿实验室、一流研究中心,链接全球科研资源,以培重点开展培养研究生为主,并开展委托技术研发,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例如深圳打破科教资源不足的限制,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突破校园空间限制,集聚62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办学点,开展本硕博在职学历学位培养、短期专项、企业定制培训。布局提供科研及科创资源,同时保障高端人才的供给。

9.jpg

深圳虚拟大学园入院院校

  2)科贸功能:技术贸易枢纽

  搭建国际科技贸易服务平台,建设技术交易中心和展示贸易中心,吸引具备资质认证的技术交易平台型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国际贸易服务机构,重点开展产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

(3)科学城发展的重要保障——活力城市

  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还需要满足高科技人才生活需求,建立健全城市服务体系。以绿色生态走廊为纽带,打造“功能要素完善、空间疏密有致、建筑形态未来、生活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备、创新活力激情、运营管理智慧”的“活力城市”,提供医疗健康、国际教育、主题商业、品质居住、文化配套和生态公园等生活服务。

10.jpg

科学城的城市生活功能

  创新枢纽作为科学城建设的核心动力源,但是离不开科教、科贸和城市生活服务功能而独立存在,因此创新枢纽一般是以科研、科创、科技功能为核心,以科教、科贸为支撑,以城市生活功能为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上相互作用形成有机形态。


三、案例链接——张江科学城打造国际创新枢纽

  张江国际科学城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心位置,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张江高科技园区、康桥工业园、国际医学园区三大园区。同时为加强与龙阳枢纽、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周边地区的协调与联动发展,外扩形成衔接范围,总面积达191km²。

12.jpg

  张江国际科学城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战略,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突出科技商务文化等创新要素复合,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集聚国家大科学设施、集聚高水平创新型大学、集聚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强化与市域、长三角乃至全球的创新要素的网络协作,打造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

1、科研功能集聚

  张江国际科学城已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包括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这些大科学设施对外都是开放的,长三角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可谓近水楼台。重点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微电子研究院、清华微电子研究所、中国商飞研究院、微小卫星研究院,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同济大学牵头的张江干细胞产业基地和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上海科技大学牵头的机器人学习与虚拟现实平台和多时空尺度生物影像平台等。此外,还有大量的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张江科学城,比如生物医药领域,集聚相关科研机构和研发企业400余家、CRO公司40余家,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已有8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如罗氏、辉瑞、诺华)。

13.jpg

上海光源


2、科创功能集聚

  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形成张江国际创新港集聚区、传奇创业广场集聚区、长泰商圈众创集聚区、国创中心集聚区以及张江南区集聚区5大创新创业孵化集聚区;已集聚专业孵化器86家、科技支行4家、融资担保机构10余家、创业投资机构150余家,在孵企业超过2600家,成为国内外最具活力和效率的“双创”示范基地。张江国际创新港是张江探索建立跨国联合孵化平台的核心载体,截止2018年底,张江国际创新港已聚集各类孵化器23个,形成了管委会牵头、国企、跨国企业、民企共同参与的多种孵化模式。一是张江和跨国企业联合设立孵化平台模式,如陶氏、GE、博世等;二是跨国企业设立直属孵化器模式,如微软云移动应用孵化器、英特尔机器人创新中心、阿里巴巴众创基地等;三是知名国际孵化企业孵化模式,如Plug&Play;四是跨国企业与园区企业合作设立创新中心模式,如亿贝与浦东科创集团合作设立创新中心。

14.jpg

张江国际创新港


3、科教功能集聚

  张江科学城已聚集一批名牌理工科研究生院以及名牌大学等,包括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建设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按照“三个科学中心、两个创新平台”的新布局进行规划,包括超快科学中心、材料基因组联合创新科学中心、同步辐射诊疗和医学影像科学中心和国际合成生物学与健康研究创新平台、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平台。

15.jpg

上海科技大学


4、科贸功能集聚

  在科贸功能方面,张江科学城拥有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黑科技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中国(上海)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张江科学城工作站、飞天众智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等。飞天众智平台将军工、航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汇聚在一起,以应用技术交易撮合和科技服务为切入点,致力成长为技术服务领域的“阿里巴巴”。飞天众智平台运用O2O模式进行技术交易,以线上注册和数据导流集聚巨量的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吸引众多技术专家、科技人员等进行线上技术交易对接。在线下组建强大的市场开发和技术支持团队,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为技术供需各方的无缝合作提供技术、资金、孵化、交流、评估、认证等一系列服务。自2015年上线以来,企业注册用户超2万家,以上海为中心辐射至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已设立10余家园区协同中心,对接服务企业3000余家。

16.jpg

张江人工智能岛


5、科技功能集聚

  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航空航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也有所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光电子、消费电子终端等,集成电路产业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产值约占全国的1/3。形成以卫星研发制造、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关键材料、航电系统等为主导的航空航天配套产业集群。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经营总收入达800亿元,产业规模占上海市近1/3。上海医谷汇聚实体企业300多家(95%为医学相关企业),其中医疗器械企业占60%以上,产品线覆盖综合性医院所需医疗设备的85%以上。此外,张江科学城形成以卫星研发制造、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关键材料、航电系统等为主导的航空航天配套产业集群,以及智能电网、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