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城市空间”的构建与优化——南昌城市功能空间发展思考

发布作者:孙大伟浏览次数: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首次单篇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宏伟目标,“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生态型城市空间”,作为生态城市理念的客观载体,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价值内涵。

  本文试从建构“生态型城市空间”的角度,结合“南昌幸福水城”项目的实际体会,对南昌城市功能空间进行评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思考建议。


一、生态型城市空间的内涵

  城市空间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体。城市空间生长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重要影响。

  比如,众所周知的“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整体上呈现出同心圆的圈层结构:中心分布着城市各类核心功能,而外围则随着对城市重要程度的降低而分布着各类其他功能。这种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人为规划长期形成的产物,同时也影响了城市中人群的生活,司空见惯的中心区堵车便是其一。

  比较而言,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生态型城市空间”,着眼于以人为本、综合最优及长期可持续性,其核心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形态的均衡性

  在工业社会中,中心集聚的城市形态便于物流、人流最便捷的交互,而在生态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城市功能呈现出均衡化发展形式,城市形态从原有的单核心结构演变为多核心结构。

(2)空间结构的有机性

  生态性城市空间为实现未来发展的持续性,整体结构呈现出有机发展的特质,即具有自发、健康生长的特点而不是人为的、盲目性的扩张。

(3)功能布局的复合性

  在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中,功能分区的概念起着主导作用,其结果是在大尺度的城市空间下,功能区之间的交通频繁程度增加,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效率,也增加了城市能量消耗,而城市混合功能空间是重要发展方向。

(4)景观空间的融合性

  生态型城市空间最早即来源于对城市自身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而最新的内涵理念则是打破城乡之间、城市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区隔,实现以景观空间为核心主线的城市生态格局。

(5)交通空间的通达性

  “公交优先”作为生态型城市空间的重要建设策略之一,已被熟知,除此之外,在城市功能规划、产业发展方面,交通空间的通达性也是核心评价因子之一。

(6)区域空间的协调性

  生态型城市空间已经跳脱单个城市、独立发展的传统模式,在更大的范围上参与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二、“生态型城市空间”视角下对南昌城的审视

1、综述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南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其主要发展定位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世界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

  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省会,正努力打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从功能上看,南昌市承载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

  ——从空间上看,南昌市毗邻鄱阳湖,较多的受到鄱阳湖在生态发展方面的辐射影响,另外其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对于区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2)南昌1小时都市圈中的南昌城

  十二五期间,南昌市规划形成“一市两核、四城九镇、山水相融、组团共生、网络发展”的现代城镇空间新格局,构建簇群式、多层级、网络化、生态型的现代化大都市框架。

  这一框架,把南昌中心城置于“山江湖”的总体空间格局中,成为带动南昌市域经济总体协调发展的总架构,客观上影响着南昌市城市空间的发展。

(3)南昌市自身发展格局

  “双核三圈五组团”是南昌市着力建构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过去十年间,伴随红谷滩新区开发,南昌市完成了从一个落后地区后发城市向综合性特大城市的跨越,空间的突破性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成为中国大城市新区开发的知名案例。如今红谷滩新区已经与新建县城完全相接,城市空间拓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南昌市在上一版总规和山江湖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以中心城区一江双核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整体框架,具体功能定位和规模如下表:

  近日,南昌市又明确了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的区域战略,即位于在南昌市九龙湖新城沿赣江下行到鄱阳湖约600平方公里区域,布局九龙湖新城、红谷滩中央商务区、沿江产业拓展带、空港新城、樵舍重装工业基地、青山湖西岸都市生态经济发展基地、瑶湖东岸战略型新兴产业集聚基地、蒋巷休闲旅游集聚区,五星、恒湖现代农业开发区和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区等。


2、评价

  南昌市作为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在联动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区域整体功能协调、带动江西全省经济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转型提升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城市空间亦受到上述因素的作用而呈现出外向明显的格局。分析南昌生态型城市格局的构建,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发展“生态型城市空间”的优势

  ●  从宏观区位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形成“城市群”发展态势,有利于各中心城市间功能互补,减少产能重复、协调发展。

  ●  湖泊丰富、毗邻鄱阳湖,具有发展生态型城市空间的自然禀赋。景观融合,有利于生态型城市空间的构建,也对景观与城市功能发展互动提出客观要求。

  ●  南昌1小时都市圈,客观上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并梯度式带动城乡统筹协调。

  ●  跨江发展,拉开了城市建设框架,疏解了老城区的城市建设压力,避免了中心城区单一核心发展的潜在风险,是成功的新城开发案例。

  ●  组团化的空间格局,明确了南昌市中心城区的几大功能载体,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对于细分产业发展方向,高效承接外围区域产业转移具有积极作用。

(2)仍存在的问题

  ●  一江两岸,双核拥江的格局,在建设南昌特大型城市的定位下,仍然具有单一极核的发展风险。

  ◎ 红谷滩新区和东西湖老城区,在南昌市的整体空间格局中依然是处于中心位置;

  ◎ 放射性的交通路网建构了以上述两城区为目的地的交通体系,中心城拥堵现象明显;

  ◎ 各组团经过十年规划发展,功能集聚作用不明显,客观上增强了中心城三区的核心吸引力。

  ●  城市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尚未凸显

  ◎ 作为鄱阳湖生态辐射范围的南昌城,山江湖的发展策略更侧重功能发展而非景观融合;

  ◎ 南昌市作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水都,中心城区诸多湖泊之间尚未形成有效互动,功能定位不明。

  ●  片区、组团功能的融合性、立体化、复合性欠缺

  ◎ 我们近日参与的幸福渠水域便是南昌城市功能融合性较差的区域,城市居住、工业、城中村、滨湖景观等城市元素混杂,缺少资源整合与融合发展。

  ◎ 新建县长堎与红谷滩新区零距离接壤,但城市建设水平差异巨大;

  ◎ 红谷滩、朝阳洲、东西湖区以居住为主,产业功能欠缺,高新区、经开区以产业发展为主,城市建设较差,各大组团始终未能形成产城融合、自身有机发展的机制。

  ●  城市发展的方向尚不明晰

  ◎ 十二五规划中,南昌市提出向东发展的构想,但是既没有深化这一构想的措施,事实上城市也不是按照向东发展的思路进行规划,而是更多地受到昌九工业走廊等产业功能载体的影响而沿着交通线、现有产业集聚区发展。


三、对南昌市城市功能空间优化的建议

  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南昌市的城市发展应顺势而为,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继续引领和打造城市建设典范,因此建设“生态型城市空间”具有现实积极意义。特提出以下建议:

1、与九江、景德镇、鹰潭建立更紧密的区域功能空间协调机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基础框架,拓展四城市空间联系,形成环鄱阳湖“三小时城市圈”。其积极意义,一是把南昌市的城市功能空间拓展纳入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架构下,避免城市各自为政、产业重复、空间盲目扩张,二是以城市群承接东部、南部产业转移,增强城市及其发展腹地的竞争力。


2、赣江两岸形成“蝴蝶状”城市生态经济格局

  对“一江两岸、双核拥江”的架构进行优化,嵌入生态元素,形成以赣江——扬子洲——鄱阳湖为核心生态廊道,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青岚湖升级自然保护区为生态两翼,赣江以北的九龙湖——红角洲——红谷滩、长堎——蛟桥和赣江以南的昌南——青云谱、朝阳洲——东西湖——青山湖区、高新区——瑶湖为城市生态空间双轴的“蝴蝶状”城市功能格局。

  ●  三块生态区分别嵌入现状南昌城市空间,从整体上划定南昌城市的生态格局;

  ●  两条城市生态空间轴不是对现状功能的简单串联,而是打破红谷滩——东西湖的单一极核架构,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人口集聚带来的城市运行压力。其中,赣江以北的城市空间轴线联动昌北工业走廊、空港、高铁、红谷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形成南昌代表江西省对外合作拓展的空间序列;赣江以南的城市空间轴线则以城市更新、功能提升、内涵优化为主,联动江西省中、南部地区,形成省域范围内的发展加速器。


3、各组团产城融合、均衡发展

  以产城融合理念,重新审视南昌市各功能组团的发展现状,化单一功能为复合功能,立体化提升各组团的价值。

  改变以往红谷滩建设、朝阳新城开发居住功能为主、产业功能缺失的弊端,在未来九龙湖组团、瑶湖组团等城区空间拓展中,重视城市综合功能对片区城市活力的带动作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根据片区发展规划及发展优势,打造特色现代服务业组团,如教育产业集聚区,商务休闲基地。在高新区产业发展升级的同时,鼓励发展房地产业,构建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4、优化和提升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拓荒区域”,促进有机生长

  过去十年,南昌市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从2000年的86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的210平方公里。由于红谷滩开发的成功,南昌市的城市化质量相对较高,城市人口集聚作用也同步显现。但是,快速城市化也存在着“拓荒区域”配套不足,功能混杂的现象。

  近几年朝阳新城规模化开发,形成继红谷滩开发后,南昌市的又一开发亮点,但是,该片区的功能配套暂时不足,而隔象湖相望的城南片区则是城市功能相对完整的区域,建议未来这两个片区可以融合发展。

  新建县的长堎镇作为县驻地城市建设相对稳定,但是随着红谷滩新区的快速发展,长堎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断层区,理应融入大昌北的建设中,一体化发展。

  幸福渠水域本身是工业用地和城中村交叠的城郊结合部,在“幸福水城”项目中,我们提出融入周边的发展思路,以工业为基础、以水为特色、以第三产业为引领,着力优化片区城市功能,有机融入城南、城东、瑶湖三大城市组团。


5、城市景观融合互动

  在未来建设中,南昌市应充分利用内城四湖、外城四湖在城市生态空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品牌建设和景观互动,切实打响“中国水都”的品牌。

  可以在湖泊景观打造中,形成生活湖、水产湖、文化湖、艺术湖、爱情湖等多种概念组合营销,通过节庆活动提升概念价值;同时,纳入到“赣江——鄱阳湖”的水生态体系中,真正打造生态景观融合互动的城市景观空间。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