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模式

发布作者:东滩产研院浏览次数:

四五规划期间,全面乡村振兴将会接力精准扶贫,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工作重心。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县域经济、县城建设和乡村发展着墨较多,地方政府应抓住城市群主导发展下的产业下沉机遇,以产镇融合的新理念新模式,积极拥抱中国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发展的浪潮。


一、产业下沉的时代背景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规划推动下,我国以城市群、都市圈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深化,中心城市功能和产业外溢加速,各类功能和产业在城市群中的各网络节点重新分工,催生了城市群内部的产业腾挪和产业下沉,县域和小城镇将迎来新的产业机遇。这种产业下沉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的下沉

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日益稀缺,曾抢占先机的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各项要素成本急剧攀升。与此同时,制造业的过度发展也让很多城市不堪重负,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活压力大等“城市病”问题愈发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选择,原有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业由此就产生了下沉到小城市乃至小城镇的内在动力。


二是服务业的下沉

拼多多的凭空出世,显示出小镇人群的消费能级。凭借雄厚的购买能力,这个来自三四线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庞大群体,正在成为中国消费的新亮点、新主力。根据京东的数据显示,2019年低线级城市的增速快于高线级的增速,四五线城市的消费总额增速领跑其他线级城市,下沉市场具备较大的消费潜力。加之城市人群的休闲旅游消费下沉,带动了电子商务、新零售、商贸旅游、休闲养生等新业态新模式在小城镇的落地发展。


二、产镇融合问题的提出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阵地前沿,小城镇的发展不能没有产业的支撑。有了产业才能吸纳就业,才能将农村人口真正变为城镇人口,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言而喻,产业下沉为广大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然而,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相比是有差异的。首先,小城镇的财政实力一般比较薄弱,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可能性不大;其次,受制于人才、思维等局限,小城镇的经济运作能力和行政服务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再次,小城镇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产业吸引和承载能力也比较弱。

在此条件下,对许多小城镇而言,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配套齐全的标准化产业园区显然是不合适的。从功能上说,大的产业园区都需要在居住、生活、商业上安排相应的配套,而小城镇出行距离比较近,出行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其更适合走“产镇融合”的路子。

1、以人为本

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发展问题应与人的问题结合到一起,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当是关怀“人”和陶冶“人”。新型城镇化要求产镇融合,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本末倒置,而要处处注重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需求。尤其是产业下沉后,可能会给小城镇带来外来人口的导入,此时更要处理好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机会公平、待遇平等问题,让外来人口也能在本地安居乐业。实现“产镇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应该都可以就近解决。


2、功能融合

产镇融合需要破解以往产镇分割中的片区发展问题,将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关系重构,并按照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城镇规划和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是城镇有效运行的基本空间载体。

一般来说,城镇是由多个功能区构成的有机整体,如产业、人居、商贸、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承载的主要功能,各个功能区利用自身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确保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中产业功能区在城镇发展中具有核心支撑地位。

产业功能区是下沉产业的承载地,产业下沉将给产业功能区带来新的体量,从而需要新的功能配套与之相协调。功能融合就是要把产业功能和城镇其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产业“空心化”和“孤岛化”,促进产业和城镇时时保持融合发展,构筑起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三生”协调

所谓“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在“三生”中,生产是根本,生活是目的,生态是保障。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产镇融合必需坚持“三生”协调,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努力建设新型城镇。

1.jpg

要实现这一目标,小城镇承接产业下沉就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需放弃以往依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来实现发展的粗放模式,转而走土地集约发展之路。在产镇融合模式下,城镇承接产业下沉拼的是服务和环境,而不是其它。谁的服务好、环境好,谁就会占有优势。

江阴新桥镇在产镇融合的过程中就是通过“三集中”实现了“三生协调”发展,聚集了多家A股上市公司,不仅人均产出、人均创利在江阴市连续多年拔得头筹,居民实现安居乐业,而且还荣获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公园协会授予的“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三、产镇融合的发展模式

小城镇要走产镇融合之路,就必需面对如何选择产业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定位。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持续的产业导入和运营,东滩智库承接过小城镇经济发展课题,大多聚焦在产业园区规划、特色产业规划等类型,对小城镇的产业定位和产镇融合研究颇多。

影响小城镇产业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包括历史条件、地理区位、时代背景、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城镇而言,可能只是上述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会发挥主导作用。小城镇尤其是工业型小城镇在定位主导产业时,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着重把握时代背景,善于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1、以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由于缺少产业的支撑,很多小城镇的空心化现象明显。新型城镇化追求的产镇融合必需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通过承接和发展相关产业聚集生产要素和人气,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出路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发展特色农牧业及相关加工产业,促进农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融入所在城市群产业生态,针对性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下沉,打造特色的模块化产业集群,比如苏州周庄传感器产业、嘉兴王江泾智能家居产业;最终,积极培育乡村双创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乡村“第六产业”。应积极创造条件,补位老基建、导入新基建,采取更加灵活的招商策略,构建模块化产业集群,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真正把产业做精做深做出特色。


2、以小组团推动产镇融合

产业的发展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作为特定的地域单元,小城镇的空间特征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农村,它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承载的是城镇片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条件下,小城镇承接产业下沉应本着混合组团、产镇融合的理念,促进产业和城镇的互动融合、协调发展。

一种是以镇区为依托,通过老镇区更新、乡镇产业园升级,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人口的集中聚集,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和行政资源,节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凸显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一种是通过宅基地整理腾挪新空间,构建新镇区或新社区,结合人口集聚发展相应制造和服务业态,打造新的产镇融合组团。


3、以乡村文创打造文化IP

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中国的乡村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创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力量。乡村文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更关注现代人的田园梦想和生活需求,以“新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技艺的活化,将乡村文化的精粹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小城镇是否具有特色和个性,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文化品位和鲜明的文化IP。

产镇融合不只是实体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更应该有文化层面的内涵,通过乡村双创空间、乡创综合体等形式推动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在实体产业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和提升,从而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最终构建起特有的城镇标识,为地方、全国乃至世界所认知。台湾地区的乡村文化闻名于世,可谓这方面的典范,比如“桃米”生态村。


四、产镇融合的规划建议

不言而喻,产镇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人口、土地、资金、空间等方方面面。产城融合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规划,以及将规划付诸实施,有序推进。毫无章法、一蹴而就的推进产镇融合,就很容易造成布局不合理、功能不融合以及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从而影响城镇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产业下沉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的发展要求,本文最后对产镇融合的规划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找准自身应该承担的功能定位。

小城镇要为城市群服务,完善与城市群的协作关系,并在其中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促进自身与大中小城市实现协调发展。比如地处城市近郊的小城镇可定位为商贸流通型;占据交通优势的小城镇则可定位为工业或物流型。


2、以市场为主导,做好统筹规划。

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做好统筹规划,编制产镇融合专项规划,处理好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鉴于在人才、知识和视野上等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在规划上更要善于借助“外脑”、引入“活水”。


3、定位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

小城镇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抓住大中城市制造产业下沉机遇,从财税、产业落地、户籍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要做好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做好产业承接。


4、注重生态文明,发展特色文化。

产镇融合规划必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此外,产镇融合规划也应促使城镇在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突出文化特色,发展特色文化,力求小城镇能够永久保持生机和活力。


5、通过策划包装激活沉睡的资源。

通过项目包装吸引资本方的关注,主要可以包装的资源包括:一是土地、森林、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的经营权;二是集体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使用权;三是民俗文化、非遗技术、工匠技艺、知识产权等软资源。


6、为乡镇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目前,互联网已经渗入农业生产、流通、金融和服务等的各个环节,拼多多、阿里、京东等加速农村电商的布局。在释放市场潜力的同时,要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乡镇产业、城乡关系、资源文化等的变革,比如围绕智慧农业、农业服务等形成了农业互联网平台模式,以数字化技术助推农业产业链升级。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