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新机遇(东滩视点9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国际产业转移相关资讯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变迁

国际产业转移——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苏州工业园区: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典范


※动态资讯※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FDI流入为9160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为5420亿美元,占总量的59%,而且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流入FDI为1650亿美元,占总量的18%,其中65%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化等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然发起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西亚地区流入340亿美元,占总量的3.7%,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非洲为310亿美元,占总量的3%,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1040亿美元,占总量的11.4%,其中制造业占流入FDI的40%,服务业占35%,农业和采掘业占25%。


※主题解析※


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出现了几轮大范围的产业转移。

20世纪5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进行战后的第一轮产业转移,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伴随全球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发展,出现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一方面发展了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及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转移到亚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又拉开了帏幕。


※主题观点※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一般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必须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地方政府在招商时要注意到国际产业转移以下的四个转变。

一、实现产业转移来源地“从二到三”的转变

从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可以看出,产业转移的来源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类则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世界产业结构的第一、二、三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为美国、日本和西德;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因此,地方政府前期招商则更多关注这两大来源地内的跨国企业。

随着东亚和中东新的贸易圈的形成,东滩顾问认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有第三个,即中东地区。投资家大卫•鲁宾斯坦曾指出“世界的经济中心正在从美国和欧洲逐渐转移到中东和东亚地区。”从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额已经翻番,达2400亿美元。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预计,这一数据将在未来10年内翻上几番。以沙特为例,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预计将从2006年的142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000亿美元。

二、实现从“制造业招商”向“服务业招商”的转变

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服务业国际转移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

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新热点,这个趋势要求地方政府实现从“制造业招商”向“服务业招商”的转变。实现这种转变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就业率,还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三、实现从“企业招商”向“产业链招商”的转变

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会主动地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东道国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对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如研究与开发、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等,也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

地方政府要改变以往“企业招商”的观念,提升“产业链招商”意识。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承接国际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可以极大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会快速形成一种产业集群;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服务功能提出了高要求,为国际转移产业链内企业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服务意识的提升又会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四、实现从“承接产业转移”到“产业转移与自主研发”并重的转变

历史已经证明,发展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往往通过两条途径去实现,一条是从技术发展到项目,再从项目发展到产品、企业,再发展成产业;另一条是通过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第一种途径重“积累”,缺点是发展速度缓慢;第二种途径重“引进”,缺点是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旨在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不可能转移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鉴于以上情况,地方政府必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鼓励当地企业自主技术研发,在某些产业技术环节上选择“技术跨越”,跳过技术的某些中间环节,直接发展一部分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高尖端技术,尤其是要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要素禀赋结构“跨越式”的提升,从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案例借鉴※

苏州工业园区: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典范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5月正式启动,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面积288平方公里,人口25万。在这座新城里,投资上亿美元项目69个,6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02个项目,有2万多名各类高科技人才在此创业,有近万名外籍人士在此生活。

13年来,园区累计上缴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3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0余万个。1994年到2004年的第一个十年,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实力与开发前1993年的苏州市基本相当。十年再造了一个苏州!第二个十年,也就是说到2014年,园区的经济实力将与2003年的苏州市相当,再造出一个新苏州!

一、通过引进居产业核心地位的大项目,吸收关联度大、上下游延伸配套紧密的高新技术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瞄准世界500强企业,重点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基地型、旗舰型高科技项目,形成了诸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抢占了产业高地。通过引进居产业核心地位的大项目,吸收关联度大、上下游延伸配套紧密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与相关配套项目进驻园区和周边地区。

二、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采取的是“基地城市+示范区”的模式,苏州工业园区不仅具备符合“示范区”要求的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具有开展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基础,并已有可适用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企业的具体扶持政策。在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两大类中,园区的信息技术外包发展态势尤为强劲。目前全区已有软件企业2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65家和动漫骨干企业20余家,去年全区软件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左右,软件外包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苏州工业园区经济转型的一个强烈信号


2004年之前,苏州工业园区推出“产业升级”、“科技跨越”和“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三大计划中,三大计划中,“服务业倍增”是园区经济转型的一个强烈信号。所以,从2004年开始,园区着手产业结构调优、调轻,提出制造业、服务业“双引擎”的思路。2005年,一个完整的服务业“倍增计划”出炉。从2005年的成果看,园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身”可谓亮丽,年内新增三产项目数和就业人口增幅首次超过制造业,三产占GDP比重提高了一点四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苏州工业园区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了“一站式审批”的政策。苏州工业园的服务理念是“亲商、安商、富商”。因为有中央和地方各职能机构的充分授权,园区目前达到了这样的办事水平:在受理的所有业务中,60%能够得到即时办理,25%在2—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余的最长不超过7个工作日。 园区管委会定期走访企业,真正将服务做到位。园区管委会定期去企业做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遇到的困难,搜集企业对管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