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业集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东滩视点64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农业服务业的内涵

农业服务业集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

上海奉贤区农业服务业集聚模式


※动态资讯※


20141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报告,即2014年一号文件。文件对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主题解析※


农业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涵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服务业与一般服务业的区别在于它服务的对象是农业和农业生产者;向农业生产者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整合营销,以及农资、农机、供销、气象、加工服务、水利、植保、收割、林业、畜牧兽医、水产等专业服务。

农业服务业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业体系,一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各种生产工具和设备的产前服务体系;二是提供技术方案、机械作业服务、排灌服务以及大型设备负责代播、代耕、代收获的产中服务体系;三是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冷藏、运输、销售等服务的产后服务体系。


※主题观点※

农业服务业集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


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各种探索陆续展开,工业驱动型、旅游驱动型、商贸驱动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013年,我们参与了湖南资兴市的一个新市镇咨询项目,结合兴宁镇的区位交通条件和农业流通业传统,探讨了以农业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市镇开发模式。事后总结发现,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农业服务业有集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由农业服务业集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一、农业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诉求

长期以来,我国分散的农业经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从国际农业转型发展经验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优化涉农产业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结构升级、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推动力量。

1、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求

发展农业服务业有利于促进解决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问题,通过发展中介组织,以家庭农户+中介组织+公司等多种合作与联盟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分散的家庭农户难以进行广泛的、大规模的、稳定的收购储备、加工运销等此类的经营活动,农业服务业成为必要的中间环节桥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使更多的家庭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变成农场工人,也使更多农户转移到服务业,可以在家庭范围内充分调动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有效地分配于各种生产活动及其相关服务业活动之中,使农业生产密切联系为其投入产出服务的生产资料工业和贮运销服务业网络,农业生产的整个产前、产中、产后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供应链。生产性服务业的黏合剂和桥梁作用,连接了农业和工业,既避免了家庭经营的分散弊端,又使农产品销售面向市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

2、提升农业附加值的需求

从整体农产品市场、农业发展转型来看,提高农产品价格是提升农业比较利益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服务业,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力,通过合作组建各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长期合作和信任机制得以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推广、农业投融资等服务业的配套建设,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品牌的建立、产品附加价值的增值、农产品价格的真正提升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运作,依靠的是高效的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可以形成对区域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全方位支持,通过智慧集成和品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能力。

3、农业经营资本化的需求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产品价值,就是要将资源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倾斜,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生产端与流通端整体增值。大企业带动的产业聚集效应,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农业服务环节独立并有效聚集,将常规生产“外包”给掌握相应技能的种植大户和能手,建立规模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业的集约化和专业化优势。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盈利过程,就是通过资本将先进生产力理念引入传统农业的过程,通过公司化的资本运营实现资源集聚和产业集聚,实现农业集聚化和统筹化。


二、农业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破题

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构建现代服务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带动模式被广泛认可。农业产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各种现代农业服务业态的支撑,要求离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相对集中,从而产生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引起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导因。

1、农业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农业服务业是面向农业并为农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农业的服务化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农业发展的“三生”(生产、生态、生活)功能,而且可以通过提供食物安全、劳动就业、生态保障、休闲娱乐和科技示范等多个平台实现和提升其集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新鲜安全营养的基础上,对农业的发展方式、结构升级、产业链深化、技术现代化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服务业集聚发展,实现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可很大程度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的能力和质量,对推动区域现代农业提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力。

2、农业服务业集聚对大量农业就业的解决

农业服务业的独立化发展和功能集聚,打破了原有的兼营模式,创造了大批的农业就业岗位,凭借高附加值的产业价值创造,使得这批就业人群获取相对较高的薪酬收入,对社会就业的吸引力不容小视。同时,农业服务集聚带动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又在农业直接生产吸纳大量农民就业,让部分农民由靠农业生产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的农业产业工人。另外,在农业服务化和高端化发展下带动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发展,又一次增加了一批社会就业。这就为良性的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3、农业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功能体系建设的带动

农业服务业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并实现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农业服务化集聚过程就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过程。首先,农业服务产业集聚带来的人口、资本、技术的集聚,必然引起商业、商务、居住的规模化发展,从而形成城镇功能体系。并且,农业服务化带动的农业产业效率化和规模化,再一次解放出大量农村闲置人口,这批人口进入城市就业,这种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对生活用品和事务的需求,从而促进小城镇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农业服务业集聚与新市镇规划

农业服务业集聚会带动城镇功能的发展和人口的导入,反过来农业服务业集聚也需要空间载体的承接。在区位交通条件较好、有一定农业服务业基础且周边农业资源丰富的乡镇地区,可以依托农业服务业集聚的动力规划建设新市镇。

1、农业服务业集聚的几种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强化农业产业体系中企业之间、合作社之间、农户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组织的优势互补和联合协作,可实现农业的区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利于规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小、层次低的局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农业的竞争优势和风险防控。

专业市场组织模式。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资市场、农机装备市场、农业信息市场等作为价格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通过合同契约与农户、农民大户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构筑稳定的经济关系,为农户提供研产销一条龙经营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应结合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打造农产品销售平台和市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引导推动经纪人由个体分散营销向联合开拓市场转变,同时结合招商引资、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农业专业市场组织型生产性服务业。

政府服务带动模式。政府行政农业服务职能独立出来,设立专门办公场所,围绕该场所利用政策吸引把农业服务业组织和企业等集聚起来,实现行政于市场优势互补,通过协调共建加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2、农业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关键要素

公共农业服务机构的设立。公共生产性服务机构是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的根本保障,包括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及其基层组织部门、区域农技推广中心、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环节机构等等。

农业服务科教体系的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的过程。建立农技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建立农民培训体系,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加强对基层服务从业者的培训。

传统农业服务组织的改造。传统的服务组织包括涉农站所和邮政部门、供销社,以及各类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传统服务组织具有网络优势、品牌信誉和公信力优势。应对其进行转型改造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传统服务组织打造成连接城乡的双向流通终端。

高端农业服务业政策导向。种子(种畜)、品牌和销售渠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农产品品牌及销售渠道建设,打造农产品物流集群和金融集群。

3、农业服务业集聚与新市镇规划

新型城镇化就是人的城镇化,农业服务化发展引起生产基地集约化,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这一方面排斥了低素质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资料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它促使富余劳动力在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之后涌入城镇寻找就业门路,并逐步转化为城镇常住人口,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

1)依托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推动农业服务业集聚

发挥现代农业服务业的作用首先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强化基础性、生产型服务行业的建设,放手龙头企业发展,吸引民间资本并市场化运作,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吸引服务集聚。政府则要制定相关政策,抓好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创造宽松环境,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配套服务业,促进农业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增效。

以新市镇建设为基础平台,构建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利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机遇,鼓励民间资本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以多元经营、城乡兼顾的龙头型民营企业担当就近就地城镇化的市场驱动主体,形成产业兴、人口聚、小城镇成型的良性互动。

2)集合多种类型农业服务业态,打造全产业链发展

在新市镇建设中,通过现代农业服务业集聚区及相应功能载体的规划,可以聚集和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打造完整的农业服务产业链。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扶持农产品专业流通经济组织;二是整合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资交易市场,提升交易市场的能级,建立采储存、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体系;三是整合公共农业服务资源,构建检测认证、产权交易、科技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四是鼓励和引导农业金融服务业态下沉到乡镇,扶持产业基金、农业报销、农业创投等农业金融服务业态;五是鼓励发展农业观光和旅游、农业创意、农业体验等高端产业链,以完整产业链促成农业服务集聚。


※案例借鉴※

上海奉贤区的农业服务业集聚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奉贤区主动矫正农业的传统发展思路,积极探寻符合上海都市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不断推进生态、高效、创意型都市高端农业发展的同时,奉贤区农业功能布局不断完善,探索出了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子。

1、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奉贤区立足上海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势,按照生态、高效、创意的发展目标,实现农业功能创新和服务创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供产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从着眼于一区一地或某种产品的竞争力向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转变,形成了具有观光、旅游、休闲等功能的生态观光农业,运用现代繁育技术、无土栽培、标准化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生物科技设施农业,依托龙头企业、辐射市内外的产业化精深加工农业等等。

2、构建一核四园农业产业布局

奉贤区顺应郊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工业化思路促进农业集聚式发展。现已规划形成一核四园农业产业布局,一核为上海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以加工为主,辅以物流、孵化、研发、生态、会展功能,打造奉贤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孵化基地、辐射基地,上海乃至全国的物流中心、展示展销中心。四园是柘林绿都、申隆、申亚园区和海湾都市菜园。

同时,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抓手,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农民承包地入股等经营模式,逐步构建起了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模式。在实体农业经营网络的基础上,奉贤区搭建起上海农业要素交易所(农交所)、奉贤农业网、农买网、奉贤农业旅游网等虚拟网络平台,提高农业运营效率。农交所通过对农业土地承包权、农村水权、林权、农业企业股权、物权、债权、农业知识产权等农业要素的市场交易和配置,使农业各要素科学有序流动和有效合理配置,以有效服务三农,达到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最大化。

3、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

上海奉贤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奉贤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拉动新市镇建设的重要载体。秉持"创新农业概念、引入工业理念、吸纳智业观念",奉贤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引进科研机构、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和企业总部等,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业集聚区。

在发展模式上,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一大核心主题,围绕农业新技术研发、实验和推广,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遵从大旅游概念,打造上海大都市后花园栖息地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基地”;结合良种优种服务、现代农产品商贸流通等相关产业,打造上海农业对外展示交流的平台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实验基地”;将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等整合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中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注重生态环境,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用地流转推进农民宅基地归并,打造农民幸福家园的“生态人居建设示范基地”。

重点项目是奉贤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五大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奉贤现代农业园区已积极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重点项目有:优种育种研究中心(种子银行)、农业示范科研中心、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生产中心、现代农业国际会展交易中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都市农业旅游服务体验中心、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幸福家园等。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