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驱动力(东滩视点88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

构筑乡村振兴的四个驱动力

台湾桃米生态村——原乡营造典范


※动态资讯※


20182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主题解析※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以来连续十二年锁定“三农”。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美丽乡村”,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对农村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升级!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做出了全面布局,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重要举措。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振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随着服务业、消费和高科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架马车,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受到高度关注,乡村将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战略空间。


※主题观点※

构筑乡村振兴的四个驱动力


当前,随着信息化深度发展和新一代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以服务业、消费和高科技为主的新兴经济浪潮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从乡村振兴来看,文创产业、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农业服务业、农业金融、农业互联网等等,新经济形态和产业升级将促使乡村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尤其是农村互联网普及带来的商业、社会、生活、资源等的对接扁平化,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乡村发展的原有桎梏,融入新兴经济浪潮或许就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转机。

一、文化再造,展现乡村文创的魅力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让乡村回归乡村”,首要任务是“乡土文化的再造”。曾有学者指出“当代乡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且解决乏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乡村生活意义的被消解和乡土文化价值的被抽空”,由此可知,再造乡村文化,成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

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中国的乡村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中逐步没落,又在这一浪潮中顽强发展,乡村文创成为乡村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力量。乡村文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关注现代人的田园梦想和生活需求,将乡村文化的精粹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项目,都对文化再造给予了足够重视,对文化IP的挖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还有一些怀揣田园梦想的实业企业、文化企业和设计师走进乡村,在文化上、空间上、建筑上参与乡村再造。民宿、农庄、农家大院、社戏舞台、露天影院等,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乡土新理念,植入新功能,从而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功能需求。这样的例子有莫干山庾村1932、无锡阳山田园东方、芜湖的香枫农庄、沂南县的朱家林村等。


文化再造,需要的是持续性的运营和培育。打造文化IP,就是要为乡村发展注入灵魂,忌讳浮于表面,成为一种无关紧要的摆设。乡村文创,可以深挖一两种文化元素,延伸到道路、广场、建筑、节庆、生活等乡村的多个方面。乡村文创,需要有匠人精神,就像吴晓波先生所关注的“新工匠精神”,“专心做好一件事”,能让年轻一代满怀热情地拥抱与实践,形成新的乡村创客文化,带动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产业升级,构建乡村增长的动力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的一村一品、田园景观、优美环境越来越变成稀缺资源。乡村依托这些优势,应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走出一条与城市不同的绿色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出路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农产业结构调整;其次,通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改造升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最终,积极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乡村“第六产业”。

乡村的产业升级最终还得靠具体的产业运营,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农产业地产项目,我们结合大农业的不同业态和市场发展,总结提出四种农产业地产类型,可以作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引擎项目。

生产业态——农业工厂。农业工厂模式主要应用于大型农场和设施农业生产,主要形式有立体农业、无土农业、工厂化养殖、光伏农业、循环农业等。农业工厂模式的关键点是:土地集合、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土地集合是通过土地银行或者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智慧农业是通过农业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订单农业是通过定向供应和稳定渠道实现农产品的分销。

流通业态——农业流通枢纽港。结合农业流通业态的变化,我们在乡村发展中提出了农业流通枢纽港模式,形成“农业枢纽港+实体连锁+线上服务”,为入驻商户开拓市场。首先,入驻的农产品批发商可以通过枢纽港电商平台完成销售,也可通过实体店面完成销售。其次,枢纽港打造冷链物流中心,由于实行实体连锁模式,在各个枢纽港之间配送过程中,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最后,枢纽港连锁模式不仅减少了农产品交易环节,还可为农产品来源、运输和配送提供可查验的溯源体系,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服务业态——休闲农业地产。从休闲农业地产的角度看,主要可以发展五大功能。一是借助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基地,如婺源借助当地油菜花资源;二是发展主题展览、少儿教育和旅客农业知识科普等科普教育基地;三是发展乡村民俗表演中心,集合当地特色民俗活动及表演;四集合当地特色服饰、特色农产品等打造特色商业街;五是发展开心农场、休闲农庄、民宿等,吸引城市里的各类休闲度假人群。

创新农业——农业硅谷。农业硅谷模式就是构建农业服务生态圈,将农业技术研究、农业技术交易、农业金融、农业咨询、农业会展和农业培训等业态整合起来。目前的农业服务业比较分散,具有区位交通优势的乡村可以布局农业硅谷项目,以农业服务业的集聚打造乡村振兴的亮点。农业服务业集聚带来的人口、资本、技术的集聚,必然引起商业、商务、居住的规模化发展。

三、资本植入,激发乡村金融的活力

无论是文化再造,还是产业升级,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于多数乡村而言,仅仅依靠有限的农业资本自我积累和循环,根本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由于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实现了新田园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产业经营与地产运营相结合,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

乡村振兴,现在似乎是不愁资金问题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筑、园林绿化企业,还有新兴科技公司,都在广大的农村寻觅新的商机。针对目前的“资本下乡”热潮,地方政府有两方面需要警惕,一是只想从财政补贴、住宅开发、工程利润中捞一把的,没有实质性产业导入或不参与产业运营的;一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侵犯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的。

2018年一号文件《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已明确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称三变改革)的探索,确保各个利益相关方能够合作共赢。乡村振兴,既要引导多元资本植入,又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才能保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本植入的过程中,资源的包装和评估很重要,需要进行创新性的策划包装,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实现最大的价值。主要可以包装的资源包括:一是土地、森林、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的经营权;二是集体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使用权;三是民俗文化、非遗技术、工匠技艺、知识产权等软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进行价值评估、折价入股,经过包装才能吸引资本方的关注,入股到乡村的经营主体中才能享受股权分红。

另一方面,对乡村的各种资金整合利用很重要,包括各种政策资金、农民自由资金以及市场化投资资金,建设资金的蓄水池,尽量减少行政化干预,形成公开的市场化合作机制,如乡村创客孵化器、农产业投资基金、乡村创客路演平台等,让好资源好项目与懂经营的企业配对,让更多的资金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发挥更大的价值。

四、平台打造,构筑乡村发展的合力

近年来,“互联网+”大潮迅速席卷各行各业,正深刻影响甚至颠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乡村互联网发展也是非常迅猛,截止20176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2016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4823亿元,同比增长36.6%。互联网+农产品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据估计农产品互联网市场大约有10万亿规模。

农村电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工业品的下行、农产品的上行以及农村金融。随着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电商平台发展如火如荼,互联网的巨头们如阿里、京东,也开始加速农村电商的布局。相信,政府和市场的双管齐下,必将给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全方位变革,让乡村振兴“e触即发”。

目前,互联网已经渗入农业生产、流通、金融和服务等的各个环节,围绕着智慧农业、农业服务、农村电商、农业金融四大方向持续渗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农业互联网平台模式,以数字化技术助推农业产业链升级,逐步形成“农业互联网生态圈”。智慧农业的切入点是农业电子商务,着力点是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突破点是农业大数据,落脚点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2017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划引导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推动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加工、休闲农业等领域的创业创新。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和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我们建议,在乡村振兴中一定要重视农业互联网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要规划好农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农业互联网平台将乡村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还可以对接农产品电商、农特微商、农村O2O服务平台、农资集中采购平台、农机融资租赁平台、农村旅游体验平台等,不断融通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实现共生、共赢和互利的智慧型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运营,地方政府要积极拥抱新兴经济浪潮,利用新兴经济浪潮为乡村振兴赋能,具体来说就是实现四个突破:打下文化的根基,培育乡村文创产业;插上金融和互联网的翅膀,构建乡村金融平台和互联网+平台;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乡村增长的新动能,实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导入和培育。


※案例借鉴※

台湾桃米生态村——原乡营造典范


桃米村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埔里镇西南侧约5公里处的桃米里,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桃米村距离日月潭只有15分钟车程,距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约1公里。紧邻中横高速,中潭公路从村中穿过。

海拔高度介于420771米之间,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湿地及农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沛,依山傍水,溪流终年清澈。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经常可见不同种类的青蛙、蜻蜓、蝴蝶、鸟类、及美丽稀有的萤火虫等。

一、从废墟变成世外桃源

造乡背景: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90年代,在台湾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严重外溢,人口老化、产业没落;加之1999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369户中62%受到重创,再建势在必行。后由一对记者夫妻携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而来,带领乡民们自下而上地再造魅力新故乡。

造乡前,桃米村是整个埔里镇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加上镇垃圾掩埋场就设在此,居民自嘲为“垃圾里”。造乡后,拥有“青蛙共和国”、“社区理想国”的荣誉称号,周末和节假日,桃米生态村日接待游客达到1500人;平时每天接待游客也在500人左右,每年仅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生态产业每年可为这个村庄带来3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二、文化人带动 + 社会资本导入”带动村民再造美丽新故乡

在灾后重建中,桃米在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及小区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设生态桃米村为方向,不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借此机会彻底大翻身。经过十余年建设,桃米生态村已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

成立社区改造初期的相关组织

财团法人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新故乡”)成立于19992月,其主要目的是“实践在地行动的公共价值”,致力社区营造工作。桃米里“社区重建委员会”于20001月在“新故乡”的辅导下正式成立,设有研发祖、空间聚落组、产业组及爱乡护溪组等四个重建小组。

开展资源调查与评估

20005月“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生态调查发现,因经济衰退而低度开发的桃米里,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此外,桃米社区还拥有上百处生态价值极高的湿地,这些湿地长久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植被及天然地形,除提供灌溉、蓄洪功能外,未受到过度的开发或破坏,是台湾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值得加强保育的湿地,可提供生态、环境品质、经济、教育、观光、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

争取财政专案经费支持

寻求各种可能的重建经费来源,例如“劳工委员会”的以工代赈计划、南投县社会局灾民职训计划等。以工代赈所提供的“苗圃计划”,得到“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大力协助,该中心筹组一群专业研究人员,长期深入社区并带领居民进行生态资源调查,积极推动生态伦理教育与生态工法学习,并因而获得“农委会”“生态观光示范推动计划”的专案经费支持。

开展社区居民专业培训

参与重建辅导工作的专家来自“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南投县政府社会局、“农委会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及世新大学观光系等单位,训练课程分别有初级生态解说及调查职训班、旅游从业人员职训班、导览解说人员职训班、乡土菜餐饮职训班及领团人员职训班等。此外,社区还策划了生态村妈妈手工创作系列等社区DIY活动,让游客参与、体验的同时,也为社区产品行销提供了平台。

成立社区居民参与的自主建设团队

桃米社区内的景观设施大多由社区居民工班施作完成,且每一景观设施都是全台湾独一无二的,以生态环保的材料所完成的,桃米自主营造团队是结合社区建筑、板模、园艺人才组建的,他们利用自然工法,进行湿地复育及改造。社区苗圃班由25人组成,从2001年起,进行台湾原生植物的培育工作。

设立社区公基金

桃米生态村实施以社区为经营主体,设立了公基金制度,将社区公基金正式纳入社区营运的规范,所有因社区生态旅游而获得的每一笔收入,不论是民宿、餐饮等,皆须上交5%~7%,导览解说须上交10%,作为公共支出及照顾社区弱势之用。

三、生态为本,产业为用,文化挖掘,社区营造

生态为本

“新故乡”的第一个公共行动是“大家一起清溪”。(逐渐将村民组织起来,启发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以“清理坑溪”活动为起点,保护湿地,整理乡村环境,把部分耕地抛荒,使桃米社区物种多了50倍。

导入业态

民宿:基金会鼓励村民经营民宿,由最初八家业余的发展到现在十几家专业的。单家民宿平均每年客满100天,接待游客约2000人,年赢利100万新台币(20万人民币)。

景区:引入建设精神地标“纸教堂”,同时也是游客中心、社区中心,更是游客必去景点。建湿地公园。

极致特色

以青蛙为主题全息营造“青蛙共和国”。

全息营造:把青蛙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拟人化介绍青蛙种类,男女卫生间也命名为“公蛙”和“母蛙”,建立了全台首个青蛙观光特色社区。在桃米,处处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图案,还有湿地公园,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的生态池——为青蛙营造生态家园。

昆虫延展:从青蛙→蝴蝶→蜻蜓,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建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重塑产业

生态产业已经成为桃米生态村的主要产业,村里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经营生态产业,而其他村民经营的传统农业,也因为生态旅游带动而升值

游客们可以3月份来桃米看青蛙,4月份看萤火虫,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赏独角仙(一种甲虫)89月份暑假期间,桃米就是小朋友们的生态课堂,白天在湿地看水生动植物,夜间抓蛙看蛇……


一流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桃米文化,吸引着城里人到这里观光、度假、休闲。周末和节假日,桃米生态村日接待游客达到1500人,平时每天接待游客也在500人左右,每年仅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人民币,住宿、餐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收入达8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