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产业,伴随城市群发展的变革

发布作者:尹福臣浏览次数:
新冠疫情无疑将坚定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加速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产业,大健康产业从2013年开始成为投资热点,现在的大健康产业投资已进入2.0时代,也是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整合重组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了2030年16万亿的市场前景,也指出了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在如此庞大、如此变革的产业里,地方政府该如何选择符合自己的细分产业方向?如何规划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如何培育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带着这些问题,东滩顾问对大健康产业进行了一轮新的研究,对主要细分产业的未来商机和创新模式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以下6篇健康细分产业观察文章。
1、健康科技产业,从产业链、创新链到供应链升级(点击查看)
2、医疗服务产业,伴随城市群发展的变革
3、健康管理服务业,开启全龄化市场
4、养老服务产业,待挖掘的产业金矿
5、互联网+大健康,智慧赋能城市健康网络
6、医疗旅游产业,开启城市健康之旅
  此次新冠疫情考验了我国强大的医疗资源调动能力,也必将对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近期看,新冠肺炎的诊疗、预防和病后的康复,让互联网医疗、预防医疗、康复医疗等受到了极大关注;从长远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将会提上日程。

  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都市圈内医疗一体化,“鼓励都市圈内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医……支持中心城市三级医院异地设置分支机构”,“推动病历跨地区、跨机构互通共享,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与毗邻城市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异地门诊即时结算合作,加快推动都市圈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可以预见,伴随中国城市群的深度一体化发展,将会带动医疗服务功能的结构重塑和重新布局。


一、医疗产业链全景图

  2009年新一轮医改开启了中国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来自需求和供给两端的驱动,促进了城市多元化、多层次医疗服务的发展。医疗服务产业链以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服务内容覆盖医疗服务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全过程,并受支付方、技术、业态和应用场景等四方面变化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其中,由个人自付、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构成的支付方,是驱动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提质和控费的双重目标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得到更大的关注。受政策放开、技术进步和追求效率的影响,传统医疗服务产业链出现分解、重组和创新,衍生出全科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医疗服务等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业态,形成了医联体、医疗商城、互联网医疗等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场景。

医疗服务产业链全景图


二、医疗服务的链条化

  现代医疗服务不断发展细化,将医疗环节相关的领域不断剥离“治疗”主体,形成独立的行业分支,依据医疗的过程形成“医疗前”、“医疗中”、“医疗后”三大服务内容。从中国目前医疗大健康行业看,其产业产值仍然主要集中在诊断与治疗领域,未来“医疗前”、“医疗后”的预防、康复等领域将会得到重点的发展。

1、民营诊所和医院

  我国民办医疗从实行个体行医合法化,到提倡多种形式办医,到医疗卫生领域股份制改制,再到民营医院分类管理和规范化发展,已经走过了近40年历程。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国家加大放开医疗市场准入,机构投资者和产业资本纷纷涌入医疗服务产业,民营医院和民营诊所业态蓬勃发展,在数量上已超过公立医院。从民营医院的投资主体来看,主要有国内外综合性医疗服务机构、专科医院/连锁医院、制药/器械企业、房地产公司和保险机构6类机构。

  在民办医疗中,专科医院增长快,综合医院占比高,但多采取特色专科的发展策略。专科连锁医院/诊所凭借规范化的管理、良好的诊疗环境,积极占位城市群中心城市,抢占各大区域市场。妇产、眼科、口腔、医美、骨科、康复等专科连锁发展都很快。2014年我国进一步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改革后,医生集团大量出现,张强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凯尔瑞肾内科医生集团、痛王医生集团……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专科门诊的发展。比如张强医生集团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郑州、成都、昆明等地设置了14个静脉病中心,并在杭州、昆明、成都、北京设有4个专科门诊。


2、第三方医疗服务

  第三方医疗服务是2017年医疗领域的一个热词,国家颁布多个政策鼓励行业发展,第三方医疗机构的种类扩容至10类,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涌入。除了阿里健康、广宇集团、恒康医疗、艾博健康、中国平安等产业资本、上市公司之外,我们也看到高盛、钛和资本等VC、PE等资本在进入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行业,在很多第三方影像诊断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背后,都能看到以上资本的身影。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10类第三方医疗机构

  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是围绕医院运转的,都市圈内医疗一体化发展将为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更大的空间。可为各类医院、专科诊所、医生集团提供医技服务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也呈现下沉式、连锁化布局的趋势,如迪安诊断已在全国布局38家连锁化实验室,金域诊断全国布局35家医学实验室,艾迪康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家医学实验室。出于成本、营销、品牌等因素的考虑,抱团取暖、共享医疗是医生集团、专科门诊、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等的最佳选择。


3、医疗技术的变革

  新医疗服务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超出了单体的食品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的产品范畴,超出了生物技术、微创技术、理疗技术等的技术范畴,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新医疗技术将是引领医疗服务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也是积极推进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国家卫健委按区域推动新医疗技术应用的试点,比如支持各城市群中心城市建设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中心、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创新中心等。

新医疗技术主要发展方向
  精准医疗理念贯穿医疗全过程,将颠覆人类现代健康医疗服务理念和模式。从个性化医疗到个性化治理,基因测序、基因诊断、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生物样本库、临床大数据等精准医疗技术加速医疗服务产业的变革。医疗服务趋向专科化、专病化,基于特定医疗技术的专科医院将更为普及,例如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质子重离子医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某一基因位点突变进行专病治疗,利用微生物技术针对某些种类的微生物失调进行专病治疗。

精准医疗全过程


三、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

  十八大提出进一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2016年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推动全国各地建立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最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城市在分级诊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随着病历跨地区跨机构互通共享、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基本医疗保险跨地域结算合作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等机制的落地,医疗联合体成为促进各个城市乃至城市群医疗服务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

分级诊疗资源平衡图

1、四种医联体模式

  从医联体的组织机制看,已经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种医联体模式。在医联体的类型分布中,数量最多的是城市医疗集团联合体。县域医疗共同体属于紧密型医联体,落地建设存在较大难度。远程医疗协作网、专科联盟属于松散型医联体,这类联合体对医疗机构的覆盖能力较强,一个联合体即可覆盖众多医疗机构。

  城市医疗集团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为符合医疗资源共享化、集约化和管理集团化、高效化的大方向。例如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整合辖区内6家公立医院、35家社康中心和9个资源管理中心,建设城市医疗联合体,设立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信息管理、健康管理和物流配送6个资源共享中心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六大管理中心,实现“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

  分级诊疗很大程度上是专科的分级诊疗,专科联盟有利于专科领域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促进地区间医疗资源利用的均衡。例如北京儿童医院集团跨区域专科联盟已经覆盖700多家医院,涵盖华北、华南、西南和中部地区,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专家、临床、科研、教学、管理、预防6个共享,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实现“病人不动,专家移动”的目标。自推进区域专科联盟以来,北京儿童医院的门诊量有明显下降,缓解了一定的“看病难”问题。


2、三类医院发展商机

  随着分级诊疗模式的逐步推进,公立医院、社区医院、民营医院、民营诊所等将会出现分化,全科医院/诊所、重症专科医院/特色专科为主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等存在较大发展机遇。

  全科医院/诊所。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中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的全科服务基地、初诊和转诊服务基地,参与现有综合医院改造升级、新建全科医院存在较大的空间。全科医院/诊所是基层首诊的入口,目前主要参与者可以分为两类,包括直面中高端客户的优质连锁诊所,如和睦家、强森诊所、卓正医疗等,以及定位中端大众的连锁诊所,如正广兴、吕医生、百汇吉等。

  重症专科医院/特色专科为主的综合医院。重症专科医院定位为二级诊疗,是大型综合医院的补充,在分级诊疗中主要接纳基层首诊后的重症病人,一般为技术壁垒较高的专科领域,如心脏、脑、肿瘤等专科医院。这类医院投入较大,以医生IP、专科医疗技术水平、消费者就医体验为核心要素,如果没有足够的病人很难存活,但这类专科领域的潜在需求巨大,是专科医院的蓝海市场。以重点科室为主的综合医院,在提供地区性的基础医疗服务之外,以重点科室的高水平诊疗来提供综合服务收益。

  康复医院。随着分级诊疗、医疗保险等扶持力度的加大,康复医疗已逐渐成为医疗服务新风口。近年来三级医院为了加快床位周转率,增加了术后的转诊,部分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已很大程度上转型为接纳转诊病人的康复医院。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医疗的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新建、收购、托管康复医院等方式,其中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成为主流的双赢模式。


四、城市群中的医疗产业布局

  随着都市圈内的医疗一体化发展,必将带动医疗服务产业在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以及周边县市地区重新布局。除了分散在城市中的各类医疗服务节点,一些创新的医疗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值得关注,一是面向整个城市群的医疗产业集聚区,二是面向特定城市或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三是面向基层服务的社区健康医疗网络。

1、医疗产业集聚区

  2018年7月,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出台,未来规划建成国际影响力的亚洲医学中心城市,重点建设五个医疗产业集聚区,分别位于浦东、虹桥、嘉定、桃浦、枫林地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以质子重离子以及疾病特色医疗为集聚,聚焦肿瘤放疗化疗以及肿瘤专科研究。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以旅游医疗为特色服务,打造国家旅游医疗试点区和社会办医试点区。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主要聚焦精准医疗,建设上海肝癌中心,以肿瘤免疫治疗、国家肝癌中心为特色的集聚区。普陀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打造以医疗健康与商业健康保险以及健康金融为整合的区域,形成更多健康服务产品。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主要是以转化医学、医学研究、医学产业转化为特色的区域。

上海医疗产业集聚区布局
  规划建设医疗产业集聚区的还有北京、广州、杭州、郑州等医疗资源丰富的一二线城市,主要的诱因有两个:一是有序疏导庞大的外来就医人群,二是促进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医疗产业集聚区定位于就医要求高、支付能力强的人群,以国际化医院、综合三甲医院、特色专科医院为主,延伸发展医技共享服务、第三方医疗服务和相应健康服务业态,打造辐射城市群的医疗服务产业发展新高地。

医疗产业集聚区功能业态构成示意


2、区域医疗中心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明显、跨区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医疗集团,打造一批以高水平医院为依托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作平台,形成一批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专科联盟。

  区域医疗中心是高水平医院与医联体的结合点,是实现高质量分级诊疗体系落地的重要载体。区域医疗中心的创建,一方面将影响现有医院的评级和建设,为优质医疗集团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将改变现有医疗机构的布局,让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获得医院升级或新建优质医院的机会。医技创新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一流医学院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比如浙江省创建的8个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牵头来创建。

  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也不排斥民营医院,如果符合非营利性综合性医院的定位,能够填补公立医疗资源布局的空白,民营医院也有望定位为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安徽等地区已将社会办医参与医联体作为医联体考核“硬指标”,一部分高质量的社会办医,将被政府肯定成为带动周边医疗水平发展的核心医院,其医院建设、人才培养也将得到国家层次的支持。例如新里程医疗集团通过在一线城市与全国知名公立医院合作共建区域诊疗中心。


3、社区医疗服务网络

  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基石,在于致力全民健康的社区健康医疗网络。我国现有的社区医院、卫生诊所等基本还是被动医疗服务,很难满足主动式全民健康守护的功能,与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社区医疗差距巨大。从美好生活功能出发,挖掘社区内不同群体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发展社区级健康医疗配套服务产业存在巨大的商机。

  恒大、远洋、北大资源、泰康人寿等地产金融企业,打造“地产+医疗”结合的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社区医疗服务平台,涵盖全科医疗、健康档案、健康监测、绿色通道、远程会诊、急诊转运、妇幼保健、保健养生、健康教育等功能。泰康人寿正在全国布局的“泰康之家”,立足自身过硬医疗技术、先进软件系统和整合服务能力,以“康养社区+康复医院+生活社群”模式打通“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活力”闭环的医养产业链。

  春雨医生、微医、强森医疗等新型医疗企业,线上服务与线下诊所相结合,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社区诊所。比如强森医疗提出“15分钟便诊生活圈”社区医疗配套战略,以自建直营为拓展方式,提供社区全科诊疗与家庭医生服务,目前已在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区已经开设了近40家诊所。强森医疗以家庭为核心,实现了“预防与治疗”结合、“社区医疗与居家养老”结合、“家庭医生与健康管理”结合的五结合模式。

  综上来看,伴随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性医疗服务体系即将面临新的结构重塑和重新布局。相信,此次疫情必将加快“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落地,地方政府应为此做好准备,顺应新医改大势,洞察城市群中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先机,以全民健康守护为目标,创新推动本地区医疗服务功能和产业的发展。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