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随着内地深圳、上海等国际化城市的迅速发展,香港、澳门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其作为内地对外桥梁和资金来源的唯一性和首要性逐步减退。因此,港澳需要巩固对外开放固有优势,把握科技创新脉搏,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初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进一步明确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021年下半年,香港特区政府和国务院分别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深港、珠澳两大科创走廊建设指明方向。
一、香港向北,打造北部都会区,建设深港科创走廊
1、北部都会区为香港增添科技创新引擎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高度集中于金融、房地产业,民众贫富差距扩大,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经历现实洗礼后,香港特区政府对未来发展重心做出重大调整,在单一的“金融商贸”外构建“科技创新”第二经济引擎,推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临近深圳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香港发展科创产业的承载区,扭转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占比低下,科技创新能力下降的趋势,避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重蹈香港科创错失的20年。北部都会区计划用20年时间在香港形成“南金融北科创”的双中心发展格局,以科创加深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规划“双城三圈”塑造深港紧密合作区
香港北部的元朗区、北区与深圳隔河相望,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将在此打造三个深港融合发展圈,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概念,促进深港两地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发展科创产业。
(1)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合作发展高端经济
与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接,在金融及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的高端经济合作发展。
(2)港深紧密互动圈:聚焦科技创新协作
与深圳罗湖区、福田区由陆路连接,是港深口岸最密集的地区,将会是港深双方共同推动科创产业发展与合作的核心区域。
(3)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圈:发展康乐旅游
与深圳沙头角、盐田、大鹏半岛对接,以生态资源丰富两地居民的旅游、休闲生活选择。
3、以“新田科技城”为北部都会区科创核心
新田科技城位于北部都会区中部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内,总用地约16500亩,其中科创用地约3555亩,包括已在建设中的“港深创科园”和新增的“新田/落马洲”地区。按照可兴建的科创载体面积估算,新田科技城的建设规模相当于香港科学园的16.5倍,将容纳14.8万个科创产业职位,4.5万个住宅单位,聚焦科创企业及支援设施,形成完整的科创产业生态系统,具备科技创新、金融科技、科研教育、人才培训以及综合支援服务,科创人才能够在此工作和生活的综合社区,成为香港的硅谷。
(1)港深创科园:在建中的先导园区
园区占地约1305亩,与深圳皇岗口岸一河之隔,是香港与深圳协同发展科创产业的先导园区。园区聚焦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械人、新材料、微电子及金融科技六大领域。年初,园区一期八座楼宇开工建设,将于2024至2027年间分阶段落成。香港政府建议在园区内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整合香港现有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及24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实验室,以发挥全港顶尖生命科学机构科研能力,推进香港科创发展。
(2)新田/落马洲:规划中的重点片区
香港政府在新田/落马洲一带大幅增加约2250亩科创用地,以期推进与深圳科创园区的协同效应,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效应。新田/落马洲地区对接深圳河对岸的皇岗深圳科创园区,是福田区正着力打造的深圳都会核心区,是兼具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活力区。对香港而言,新田/落马洲地区与相邻的深圳皇岗、福田将是新田科技城未来重点发展的科创发展区。
(3)探索建立深港深度合作机制和政策创新
北部都会区规划刚刚颁布,尚处于形成社会共识的早期阶段,深港两地政府目前的主要工作在于探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当前已由深圳市委书记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共同主持深港合作,并成立了19个工作专班,实现了机制突破。2021年,深港两地签署合作协议,明确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联合政策包”合作安排,将港深间由以往的单项目合作提升至合作区层面的全面合作。
目前,香港科技园公司已进驻深圳,设立运营深港联合办公室,筹备在港深创科园2024年建成前率先在深圳科创园区内设立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满足有志于开展大湾区业务的香港企业先行落户合作区。
二、澳门向西,共建横琴深合区,建设珠澳科创走廊
1、横琴深合区以科创促澳经济多元发展
澳门是一个微型经济体,人口仅68万,人均GDP达8.6万美元,排名世界第二;同时其博彩业“一业独大”,经济结构单一,土地空间有限。2021年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指出,目前横琴实体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服务澳门特征还不够明显,与澳门一体化发展还有待加强,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任重道远。
在这个方案中,将横琴首位产业由以往的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调整为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显示出国家对横琴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能力、集聚国际科研资源便利条件、面对国际国内双向开放优势地位、珠三角腹地庞大制造能力可依托性,聚焦科创实体经济的期望。
2、实施“分线管理”制度,扩大澳门发展空间
方案最大的创新在于将106平方公里的横琴岛交由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广东省、澳门特区政府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同时设定海关监管区域,创新实施“分线管理”制度,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由此横琴与澳门成为一个关税区,使澳门贸易自由港的优势得以延伸至横琴,有助于横琴形成更趋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采用更具竞争力的税制、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横琴与澳门趋同的社会环境也能够吸引澳门企业、产业、资本进驻,为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平台。
3、支持政策突破创新,促进科技产业发展
方案提出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并将其置于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和现代金融等四大产业之首。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生态等。前瞻性产业的布局显示国家对澳门、珠海通过横琴这一平台搭上高科技及高端制造业发展快车的期望。针对珠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为了促进科技产业发展,方案明确了一批支持政策。
(1)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在合作区布局建设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高标准建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推动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
(2)税收优惠政策突破,促进企业人才集聚
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合作区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的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由此产生的财政减收部分破格由中央财政予以统筹。
(3)市场准入制度简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在“管得住”前提下,对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原则上取消许可和审批,建立健全备案制度。研究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以及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澳门衔接、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等。
4、严控科创导入原则,切实发展实体经济
自2009年横琴开发开放以来,已取得显著的发展成就。截至2021年末,累计注册澳资企业4578家,314家澳门企业在横琴跨境办公。粤澳合作产业园累计为25个项目供地,协议投资额达793亿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累计培育50家澳门医药项目,澳门的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横琴分部,累计孵化集聚613个澳门创新创业项目。
经过前期多年开发,横琴已经建成了大量的办公、居住物业,剩余建设用地有限。如今,横琴进一步校准发展方向,严控土地空间,暂缓非澳项目用地审批,并淡化对系列主要经济指标考核,重点考核对澳合作措施和实际成效,保证岛内还有充沛的土地空间可用于支持澳门产业多元化。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端,港澳抓住国家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逢其时。深港、珠澳以科创为主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两廊两点”架构体系建设,携手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示范,为实现港澳经济“破局”,保持特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