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未来城市的Model(东滩视点2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中新天津生态城计划

-生态城:城市化必由之路

-生态城的系统理念

-生态城实践——巴西库里提巴


※动态资讯※


根据2010-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45-55%的预测,不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国每年将新增城市人口1515万人,城市用地15万公顷,水消耗230-300万吨,能源消耗175万标煤,生活废水排放180-240万吨……

2007年11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两国合作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框架协议。生态城占地30平方公里,位于滨海新区境内,集居住、休闲、商业于一身,项目展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节约以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决心。


※主题解析※


粗放式城市化模式行至末路

现行的城市化模式,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还是发展中国家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社会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中国的城市化也没有逃脱这个枷锁,当前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内容上,表现为重增长轻发展,重生产轻生活,城市功能单一,导致城市建设只是工业化的配套,功能不足,品质不高。同时,粗放式经济模式,以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低级化,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二、在形态上,表现为摊大饼模式,注重人口数量的城市化,不注重人口质量的城市化。城市建设失控,生态压力巨大,城市环境品质恶劣;社会通勤成本过高,公共设施规划不足,城市贫民窟比比皆是。一边是蜗牛般爬行的汽车、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一边是呼吸着厚重的汽车尾气、移民般长途旅行式上下班的疲惫人群。

三、在内涵上,表现为“千篇一律”,雷同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城市个性不断“消失”。隔绝了历史传统,泯灭了城市个性,城市识别感不强,“千城一面”,人们的地域意识、归属感和责任感遭到极大破坏,城市变得更加冷漠、乏味、没有生气。


生态城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以来的城市化问题开始唤起人类的觉醒,使人类反思工业社会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城市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载体,应该更多承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更为体贴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一个由世界名城竞相选择所引发的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生态城市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签。

生态城市是一场城市范式的革命,其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生态化的城市化,是站在城市化发展的全局角度,全面系统地对城市化道路进行重构,增加城市的消费规模,降低城市的运营成本,实现良好的城市生态。

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传统的城市化模式难以为继,仅仅就资源和环境这两个方面,就面临巨大的可持续压力。创新城市化模式,走生态化的城市化模式,我国的城市化才有未来,才能解决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种种困境。


※主题观点※

生态城的系统理念


我们长期跟踪世界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并全程参与了上海东滩国际生态城的规划建设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对生态城建设的系统认识。生态城不同于传统城市,关键是遵循了系统的生态理念。我们将之总结为五点,即是在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坚持“综合平衡”决策、“城乡一体”规划,打造“自然紧凑”的空间、满足“以人为本”的需求、实现“产业协同”的发展。

一、综合平衡的城市化

在生态城建设中,应推行“综合平衡”决策,主要体现在:空间上与更大范围区域的协调平衡;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平衡,以及在时间上的动态可持续平衡。

构建区际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建设必须有机融入所属区域的大环境中,与周边的经济地理区域的发展相协调,分工合作。“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区域的一体化合作来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能力。

追求区域内部的综合发展。不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是自身繁荣,兼顾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实现区域的动态平衡发展。抓住区域发展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区域快速、稳健的发展。

二、城乡一体的城市化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和核心,乡村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城市和乡村同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的支持。生态城的核心理念之一就在于城市和乡村两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构筑有机的、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构筑区域内城乡紧密的经济关联和依存关系。通过城乡联动的政策创新,构筑城乡间平等、和睦的社会关系。

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基础设施“复合和循环利用”。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使水、市政、教育、医疗资源能为城乡共同使用,使资源能在城乡间“复合循环利用”。平衡基础设施投资,保证对城乡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覆盖。

通过农村的生态盈余,平衡城市的生态赤字,保持区域的生态平衡。生态城市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用农村、农业弥补城市的生态赤字,保证区域的总体生态足迹不超过合理水平。

三、自然紧凑的城市化

集约用地。生态城不能采取“摊大饼式”的发展格局,而是采取较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空间比较紧凑,商业设施、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性高,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混合的土地使用。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城市建设应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就业单元尽量混合,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综合利用有助于减少交通的需求,以及避免社会的隔离。

顺应大地肌理。“道路、水系、绿化”道法自然,延续大地的结构和脉络。城市建设回归和融入自然,在绿色田野上建设城市,城市中有绿色田野。营造优质的环境,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具有独特性的城市。尊重、保留历史的记忆,以片断形式记录历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充分体现历史和地域特色,使新建筑融入城市文脉中,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

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

生态城是为人而建的城市,生态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能满足各种需求的理想场所。

生态城市有适宜人的尺度,注重“人、建筑和环境”的整体和谐,构筑综合的多功能环境,使街道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首要组成要素,提升人在建筑、环境中的舒适感受。

“人的城市化”处于核心地位,城市化不仅是人的就业部门、生活方式、社会身份等方面的变化,更体现在人的思维、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全新人”的生产过程。

城市化要依赖城市中人的力量。利用居住在城市中人们的交互影响,以及正确的教育力量,完成更高质量的人的生产。

五、产业协同的城市化

生态城依赖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而不是唯一、过分依赖工业,三次产业共同、有序、协调发展是城市获取可持续动力的根本。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关键,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生态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与一般城市比较而言,生态化的城市化更需要的是生态型的工业,需要三次产业协同作用下的工业强有力的推动。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是城市化的稳定器。农业通过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革新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工业化解放劳动力和提供建设用地,进而推进城市化。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

服务业是城市化的持续动力,生活性服务业为工业劳动力恢复再生产提供必须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更是直接推动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进而推进城市化。服务业是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和产业发展方向。


※案例借鉴※

生态城实践:库里提巴


库里提巴不仅是第三世界的样板城市,它也是第一世界的样板城市。

——华盛顿世界银行高级顾问米歇尔·科赫


库里蒂巴,巴西Parana省省会,巴西第五大城市,是巴西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面积432平方公里,人口160万。2002年人均GDP达7560美元。库里提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公交导向的城市开发

沿着城市主轴呈放射式向城市外缘发展,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城市仅仅鼓励公交线路附近2个街区的高密度开发,并严格抑制距公交线路2个街区外的土地开发。

二、住房和城市规划

城市中规划出高密度的工业区、商业区,并配以完备的基础设施;向开发这些区域的开发商征取开发费,以建造低收入居民的住宅区。城市边缘棚户区的居民被迁移到新建小区,小区内不仅有工业、商业活动以提供就业,并且设有完善的教育、娱乐、医疗设施,以促进社区的自足性。

三、垃圾资源化系统

动员全市各家庭从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利用的物资,由一家公司用绿色卡车1周3次地进行路边回收。回收的垃圾可分成5类,其中纸张、玻璃、罐头盒和塑料等可作为工业原料;而腐烂的蔬菜、水果等有机物则可用作农业肥料。政府还资助了“垃圾购买项目”,市民可用垃圾交换食物,也可以兑换公共汽车票、练习簿或圣诞节玩具等。

四、快速交通技术

主要采用接驳式公交系统,作为全城75%的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五种不同的巴士满足不同需求:主干道快车,路线灵活的高峰车,大容量高峰车,短程车,转站车。不同巴士路线之间转接便利,而且车票通用。

五、教育和就业

被淘汰的公共汽车被漆成绿色,作为流动教室向市民提供职业培训;只花一美元,市民就可以接受汽车修理、电工、打字、理发等技能培训,并在授期结束后被安排工作。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