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规划——园区产业的“二次创业“路径(东滩视点39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我国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园区产业的“二次创业”路径

案例借鉴:张江高科技园区二次创业


※动态资讯※


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为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必须做好战略决策储备、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产业化储备,这四项储备决定未来”。


※主题解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各类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等迅猛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随着各类园区遍地开花,园区产业定位的同质化,产业发展的混乱化和产业招商引资的盲目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主攻任务,各地园区管理者纷纷认识到,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根本,从新建园区的产业定位到成熟园区的产业升级都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再思考和再认识,谋定而后动,不断推动园区产业的高端化、科技化和生态化,成为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近两年,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既加剧了园区产业“二次创业”的迫切性,也为园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内容。


※主题观点※

园区产业的“二次创业”路径


园区产业在经历了一次创业之后,本身已经沉淀了较强的实力,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一种变革,那么产业走向衰亡将成为必然。园区管理者要想让产业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下去,必须对产业进行“二次创业”,推动园区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才有可能让产业在一个全新的台阶上发展壮大。

产业的生老病死——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产业的发展如同人的生命一样,存在着客观的生老病死规律,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这一进程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二次创业主要是指在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为防止其迈入衰退期而进行的变革,或者对已经进入衰退期的产业进行的“挽救”。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进入成熟期后产业虽然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增长率明显降低,市场开拓受阻,这时作为整个园区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已经放缓,需要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让其重新焕发活力。

路径之一:高端环节导入,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

当今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或者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我国各地园区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胜出,单纯依靠原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廉等自我优势已经不太现实,要摆脱在新形势下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就必须通过高端环节的导入,进行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依托原有产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风险较小收效显著。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产业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通过对园区企业的调查和访谈,重点分析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高端发展方向,有选择地进行“补链招商”。

近年来泰兴经济开发区围绕精细化工产业做大产业链,推进园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对产业的“补链招商”,形成经济开发区最为完善的氯碱产业链条,真正实现区内企业产品之间的配套,即:新浦化学的离子膜烧碱生产过程中产生氯气产品,新浦公司自己以氯气为原料与乙烯合成氯乙烯产品(VCM),联成塑胶公司以VCM为原料生产PVC产品,PVC加上联成化学的苯酐、增塑剂形成多种塑胶工业产品,也就是已经签约的塑胶工业园。

路径之一:增量稀释存量,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的“二次创业”,需要通过引进优质项目和新兴产业对园区进行“腾龙换鸟”,从而借助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园区产业优化升级。一方面,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把握好经济发展转型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做大“增量”,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滞后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增量”做大的同时,对“存量”产业进行系统整合,保留特色型产业和具备改造空间的产业,摒弃不符合园区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门类。

路径之一:高新技术嫁接,推动原有产业的升级

对于“增量稀释存量”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产业必须进行“工业再造”,通过高新技术的嫁接,推动其走上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道路。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提出新的挑战,一个园区、产业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

原有产业的高新技术嫁接途径主要有:第一,园区通过公共研发基金的设立和对重点领域研发项目按研发投入一定倍数减免后进行税费核算(国家有关政策为1.5倍)的方法推动企业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第二,借助外部“智库”辅助,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原有产业的“更新换代”;第三,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涮新。


※案例借鉴※

张江高科技园区二次创业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总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张江高科并非从园区创立之日就发展神速,直到1999年8月,上海推出“聚焦张江”战略,将申城原有的张江、漕河泾、金桥等六个高新技术园区统一到张江旗下,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二次创业”使张江才正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产业结构调整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决策者在开发初始时提出了创办世界第一流的现代生物“药谷”,现代通讯信息港以及微电子产业、精密化工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战略决策时,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



2000年左右到过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人们,今天故地重游时一定会有很大的感叹,变化太大了,张江集电港、微电子港、新的软件园、银行卡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动漫衍生产业园……,一个个现代化的专业园区映入视野,从花园式的环境、个性时尚的建筑到众多入驻的知名企业等,都让你看到一个现代化科技园区的崛起,它们正承载起张江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生物医药创新链、软件技术服务链和银行卡产业链等的宏伟蓝图。

2、产业链条延伸

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产业链条延伸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推动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园区已经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如为了发展集成电路,张江率先实践产业链发展思路,即以产业链的培养和完善带动和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规划和水平,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张江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张江集成电路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包括设备制造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呈现出国内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最高,研发机构实力最强、高端IC设计企业最集中等特点。

3、科技人才战略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张江率先开展“以产业带动课题”。吸引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进驻张江,分别建立了微电子研究院所或研发中心。世界著名半导体厂商,例如AMD、飞思卡尔、IBM等也纷纷在张江园区设立设计中心、技术中心或者技术开发实训基地。这些进驻张江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构成了极为广泛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优越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了一批创业人才在张江汇聚,张江园区从业人员已经突破12万人,半数以上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两院院士22名,博士3414名,硕士19093名,海外留学人员6000多人,一批创新成果不断在张江凸现。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