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逻辑和规划理念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 干迪浏览次数: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业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变化。

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等不同,产业规划更多是一种非法定规划,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满足地方政府、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产业地产企业的现实需求,指导产业发展、招商及运营。

  过去的产业规划,在方法上更加强调本地基础和比较优势,强调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借鉴,强调产业转移和产业链补足,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这就导致了许多产业规划要么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要么路径趋于平庸,缺乏前瞻性,属于不用看都知道怎么干的类型。再加上产业规划的非法定性,如果说城市规划经常被诟病“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有的时候产业规划甚至连挂都懒得挂。

然而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成为新的时代发展命题,中国经济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许多新兴的产业,国际上根本没有过,这就导致基本上没法找到案例进行借鉴;而很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创新潮流中,正处于衰退甚至倒闭的边缘,这就使得原来中国产业,尤其是内地某些园区依托龙头企业扩张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未来的产业规划,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好用、管用、实用的规划。本文将从“新时代的产业逻辑”与“新时代的规划逻辑”两个层面探讨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和方法。


一、新时代的产业逻辑


1.突破与革命

目前,全世界正处于产业新一轮变革的前沿,而且很幸运的是,中国正成为这新一轮变革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等产业正处在突破的前沿,未来如同曾经的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等一样,将深刻影响这个时代。而在这些领域,中国并未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正处于世界前列。但这些产业的发展模式在世界上都难以找到参照物,未来真正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主动投石问路”

  另一方面,从中国国内来看,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中国目前努力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正是瞄准着通讯技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发达国家技术的核心领域进行突破和攻坚。幸运的是,除去生物医药以外,我们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进展,部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领域。

对于产业规划而言,选择这些创新和前瞻产业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方面,聚焦这些新兴产业领域,能够获得国家和上级政府在政策、土地以及金融等多方面支持,赢得未来;一方面,这些领域属于高精尖领域,对于许多地方,尤其是非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无论在企业选择、人才基础乃至产品推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


2.共享与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表述,取代了传统的“一二三产”表述方式,更加强调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以杭州为例,杭州提出打造“世界互联网之都”,“互联网”是什么,是三产么,好像不全对,“互联网”可以是三产、二产,甚至是一产。而深圳目标是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科创”是什么,好像也很难去定义,当然科创大致可以分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咨询、智能制造等多个环节,但无论如何,很难用传统的一二三产发展逻辑去解读。

  另外一个方面,这几年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从食品、服装、家电、汽车、住宅为核心的个人消费品市场,转向以高端交通设备、智慧市政设施、国防安全设备等为核心的公共品领域。而在个人消费品市场上,也出现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以及公共租赁房等以共享为主的新产品形态。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产业规划中,一方面对于新建个人产品,如私人汽车、家电、私人住宅等的需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品的复杂性,比如大飞机、轨道交通设施、航天卫星等,在某一城市或区域完全建立自给自足的产业链配套思路已经不适用了,而更应该针对这些领域突出生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爆款优势产品或零部件,打造模块化产业集群。


3.区域与全球

  十九大以后,国家多次提到未来的城市格局是以都市圈为基础。目前,密集的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圈的发展口号。但是,从国家都市圈里来看,会发现沿海三大成熟型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内地发展型都市圈之间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区别。

从沿海三大成熟型都市圈来看,以前更加强调开放性,面向世界市场;而未来更加强调的是区域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目前制定了一系列,诸如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对于这些地区的产业规划来说,这些区域未来除了本地的产业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思考怎么强化和京津、广深、沪宁杭等区域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之间的关系。

对于其他大都市圈来说,情况反而有所不同。其核心都是以省会和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前更加强调作为区域中心,未来更加强调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中国的这些大都市圈,由于中国人口和经济的规模效应,确实有很多已经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具体可参见Gawc等国际城市排名指标;另一方面,随着高铁、互联网等设施建设,这些地区确实有了连接世界,实现升级乃至逆袭的机会。例如,贵阳这样一个中国最贫困省份的省会已经成了“世界大数据之都”;而重庆作为内陆城市,成为了世界笔记本之都,1/3的笔记本产自重庆。我们自己参与的巴彦淖尔项目,一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存在感都不高的城市,已经将农产品核心市场投向了中东,把农产品广告做到了纽约时代广场。对于内陆地区,如何在全球寻找自己的地位,将是新时代产业规划的核心要义。

全球化另一个层面带来的双刃剑就是,目前中国低端产品正在流向东南亚和印度,高端产品正在回流欧美,但笔者认为对这种趋势也不必过于担心。以宁南山在欧洲消费品市场的观察来看,目前服装、箱包、鞋帽等确实已经是中国、印尼、越南三分天下,尤其是服装,阿迪和耐克等国际服装品牌越来越倾向于越南;但在家具、玩具等领域,依然是“made in china”,这种相对复杂的产品,中国依然有优势。而即使是这些劳动密集型领域,也能看到德国、瑞士、意大利的本土产品,因此对于这些所谓的低端领域,未来产业规划重要的仍是有所取舍,在核心优势领域做精做尖。


5.生态与人文

新时代是生态文明引领的新时代,意味着“生态”+“人文”正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发展特征,即使是产业发展,也必须以这两者为前提。

  因此,我们会看到近年来无论是环保督查、社保改革,都对许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致命影响,许多企业甚至因此濒临倒闭。其本质,就是中国低环境成本、低劳动力成本的旧发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国家实操层面上,都宣告终结。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通常就打开了一扇窗”。一方面,近年来,生态环保和健康科技已经成为十万亿级的市场,无论是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还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举个例子,在环境治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恢复植被面积最多的国家。未来,生态产业及环境效益,将成为产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愈发强烈,数字创意产业与教育市场异常火爆。腾讯王者荣耀游戏2018年盈利达到130亿元以上,而腾讯也取代了众多地产和阿里,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而《战狼2》、《流浪地球》两部电影在短短2年间让沉寂了多年的吴京一下子成为百亿级影帝。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开始试图依托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世界观构建真正属于东方文明的虚拟世界。记得前几年,曾经在国家政策要求下,动漫产业园遍地开花最后却一地鸡毛,但在未来,以数字创意、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文创园区,必将成为最具盈利性和成长型的产业园区。


二、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


1.战略:从短线操作到价值投资


  上文我提到,未来中国核心的产业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这一类产业的培育周期都非常长,且人才和科研显著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北上广深杭。那对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需要怎么做呢。

  有几个城市的例子,最为显著。

一是杭州。很简单,杭州的崛起,跟阿里巴巴密不可分。几乎是一个企业改变了一座城市。要知道,阿里巴巴原本在上海,本来不受重视,回归杭州后,通过杭州政府的鼎力支持,才获得了巨额的发展空间。

二是重庆。当年重庆为了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集巨资引入京东方。但与重庆笔记本产业所配套8.5代液晶面板产业线,需要300多亿人民币,京东方显然资金不足。重庆政府为此以210亿认购了京东方100亿增发股票。项目开工后,京东方股票从2.1元涨到4.6元,政府不但收回了投资,还有盈利,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是贵阳。贵阳市在分析自身条件以后,认为自己是发展大数据产业最适宜的地区。因此,一方面,大力招商华为、苹果等互联网巨头企业落户大数据中心,一方面积极申请政策,比如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国家大数据论坛、基金及交易所落地。这些年的贵阳,通过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不仅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前列,另外还带动了电子信息、旅游、健康度假、电力以及房地产大恒多元的发展,也大力改善了交通设施,可谓一举多得。

  四是武汉。武汉从2006年就开始聚焦集成电路领域,成立了武汉新芯。发展之初,并不顺利,几次面临破产和转手的危险,都是武汉市政府全力保下来的。之后,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成立,并在武汉新芯基础上成立了长江存储,NAND FLASH存储器基地落户武汉,武汉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大规模量产存储器的城市。而这背后,是武汉对于武汉新芯和集成电路产业超过10年的持续投入。

  对于内地城市来说,人才与科创的短板可能始终是无法克服的。然而,正因为一线城市选择机会太多,反而可能忽略了某个具体产业。因此,对于绝大部分内陆城市,可能选择一个尖端领域长期不懈的坚持投入,是实现逆袭的最好方法。

以股票类比,传统的产业规划偏向于债权投资和短线操作,一般是通过土地抵押获得资金进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再大力招商引资,以期早日实现成本回收,还掉债务。

而在新的产业形势下,一方面企业扩张的需求和速度在放缓,第二国家对于债务融资控制更为严格。这时候的核心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产业和企业进行布局,通过持续不断的政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其实,在这个阶段,政策没那么重要,金融也没那么重要。。。无论对于政府、园区还是产业地产开发商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一颗不浮躁,安于等待,坚持不懈的强大心脏坚持5年,10年,甚至20年。


2.区位:从地理区位到“网络区位”

规划最看重的要素之一就是区位优势,然而未来产业发展争夺的主战场将不仅仅是有形的自然地理世界,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网络世界。马云曾经说过,一切的产业都将基于数据。未来的产业规划,将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产业布局和落位,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无形的网络世界中,赢得数据,赢得供应链,赢得流量,找到在全球产业网络中的生态位。只要在全球的产业生态网络中,具有价值,不可替代,那么企业的规模将不再重要,同地区的所谓产业竞争在全球层面也显得没那么重要,这也是日本、德国各类规模不大的特色小镇、中小企业得以名震全球的原因,也是中国从产业园区走向特色小镇时代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众所周知,“硅谷”大中小企业无疑形成了剧烈的相互竞争,互挖墙脚成为常态,然而却反而促进了“硅谷”本身成为了品牌。同样,中关村平均每家企业生存周期仅8个月,互相之间竞争激烈,反而成就了中国互联网第一地域品牌。而深圳的华强北,与手机等电子产品配套企业有1万多家,然而却并没有导致在竞争中衰亡,反而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配套体系,成为为苹果、华为等知名企业将产业基地落户深圳的核心原因。这些地区,当然诞生了谷歌、华为、百度等龙头企业,但其核心竞争力,还是这些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以及通过这些中小企业形成的网络生态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腾讯可以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建设研发中心,但华强北只此一家,那才是华为的精神、深圳的精神,无可取代。


3.产业:从物质驱动到“数字驱动”

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数字经济”无疑将成为产业规划的最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在需要通过内部的产业物联网和外部产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园区服务、生产管理、研发创新、产业金融、供应链服务、产品营销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一切生产活动变成数据,实现“产业数字化”;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之外,依据自身条件大力培育数字资源制造、数字创意等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新产业类型,强化对于已有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实现“数字产业化”。


4.动力:从财富优先到人才优先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新的时代里,尤其是创新型产业领域,无疑人才成为体现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海为例,在上海各大产业园区中,单从产值税收上,张江从产值、税收贡献上,并未比以出口加工为核心的金桥、以汽车为核心的嘉定,但其人才方面的吸引力以及在国家的影响力是无可比拟的,“张江男”已经成为上海人才典型代表。在北京的未来规划中,产业发展核心更加聚焦中关村、怀柔、未来三大科学城。

  很庆幸的是,各地政府、园区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近些年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抢人运动,送钱、送房、送户口等各类人才政策层出不穷。但其中可能忽略了一点,在全球化时代,对于顶尖人才,可能更应该强调“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思维。比如,与其花巨资把北京、上海的人才全部引到内地,还不如内地企业和园区在上海、北京,乃至全球顶尖城市建设研发和服务中心,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为内地企业服务。


5.环境:从底线思维到品牌思维

  要说以往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完全以无视环境为代价,这当然有失偏颇,也是对中国几十年来的产业发展的一种非理性评价。但无疑,过去的环境是以环保的最底线为前提,就是满足环保的最基础要求,甚至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去挑战和突破底线,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产业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看到,环境产业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产业机会和能量;另一方面需要将城市及产业园区环境本身,作为吸引企业、吸引投资、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没有雾霾”、“我们毗邻中央公园”、“楼下就是咖啡馆”。。。已经成为各城市和园区的重要宣传口号。在长三角地区,曾经依托新加坡先进理念规划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园区品质的代表,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企业入驻。而如今,即使是各县、镇自行开发的园区,都将环境品质放在了第一位,以期望吸引以上海为代表的顶级城市辐射出的国际级人才,发展前瞻性产业。


6.制度:从各司其职到多规合一

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进行,“多规合一”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摆脱传统产业规划无用论的重要手段。实际上,如果产业规划不能与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融合,产业规划就将成为无水之源,根本无法落地;而产业规划如果不能转换成发改委系统的具体建设项目,产业规划根本就无法实施。除此之外,无论是环保规划、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还是人口规划、教育设施规划等,对于产业规划的影响都将比以往更为深远。

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是新时期产业规划逻辑的起点和工作的基点。未来产业规划的每一步,都将紧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其核心逻辑将不再是产业转移、产业分工、经验借鉴,它充满了伟大的梦想、科技的力量、坚定的信念、智慧的方法,这将是我们作为产业规划工作者的荣幸。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