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第16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今明两年的“三农”工作做了重点部署。笔者发现,从产业视角观察,接下来几年“双创+农业”存在较大的商机,也将是地方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近两年有关乡村振兴的规划,对“双创+农业”的大方向、小抓手做一下梳理。
一、中央一号文件的“双创+农业”表述
随着生物育种、农肥农药、农机装备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科技已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科技兴农、农业新经济也给予了重点关注,相关主要的规划表述整理如下:
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建设。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支持乡村创新创业
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鼓励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支持发展小微企业。
二、把握“双创+农业”的大方向
政策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引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而要把握农业创新创业的大方向,还需要结合2017、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来看,除了倍受资本关注的田园综合体外,国家还提出了多个农业主题的政策性功能片区,如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区(目前只有两个)等,它们将是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农业新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紧抓“特色、质量、品牌、电商、双创”关键点,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将特色农业培育成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产业。
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物流+服务”,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
建设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推动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加工、休闲农业等领域的创业创新。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在不同类型自然生态区整体设计各产业间协调发展方案,创新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形成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建成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显著提高示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国家高新区是中国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未来的农业高新区必将成为农业创新资源集聚的主要空间。
三、设计“双创+农业”的抓手
近年来,农业农村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农业已成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相应的,国家在设立大型的政策性功能片区之外,也对具体的农业创新创业载体给予了政策支持。根据创业的主体、提供的服务不同,“双创+农业”领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功能载体,各县市、村镇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规划建设农业创客空间、农业创业园或农业科技园等,迎接农业新经济浪潮,促进农业创新创业的培育。
农业众创空间:
国家级星创天地、农村创业创新相关政策支持让农业创业孵化热了起来,吸引了大批人才返乡创业,这类园区的核心功能为创业孵化,以种植、展览展示、科技旅游为辅,农业企业成为开发主力。农业众创空间一般由几千到上万平方米的生产办公基地和大面积的试验田构成,为农业创业企业、创业者构筑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主要聚焦基础前沿研究,强调原始创新,注重高端农业创新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和成果推广转化,通常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高校研究院所、农业巨头、新兴农业科技企业为创新主体。目前批复的几个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中,如南京国家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天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农村双创示范园/农业创业园:
为充分引导和鼓励返乡下乡创业人群,地方政府可组织建设农村双创示范园/农业创业园,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特色农业资源,构建新型农业产业生态,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创业园可以整合“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产业示范、旅游观赏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等多种功能,聚焦区域特色农产品,培育小微企业。
案例链接:传化绿科秀
传化集团打造的绿科秀项目位于杭州萧山科技城主入口,占地160余亩,以农业创业孵化、生物育种、科技农业展览、创意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为主要功能,已入驻农创企业100多家。在这里,除了看得见的孵化器、七大展览馆、示范种植田、市民农园、农产品卖场等,“绿科邦”农业O2O平台是一大亮点,平台上集聚了众多农创企业和产业资源,实现了社区交流、技术讨论、成果推广、人才招聘、直播培训、生产资料营销六大功能。传化绿科秀通过设立农场联盟建立农业资源共享生态圈,提供技术培训、农资采购、品牌管理、营销推广等服务,牵头统一采购供应优质农资产品等来获取经营收入。
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可规划建设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园主要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高效化运作,一般表现为设施农业、光伏农业、农业工厂集群,引进无土栽培、滴灌技术、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智能控制等农业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
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着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精深加工技术和农机装备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主要聚焦共性技术,如农产品保鲜、贮藏、烘干、分拣、包装等初级装备的更新等,依托合作科研机构的研究基础,整合相关技术中试、生产和服务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
案例链接:甘肃定西市马铃薯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甘肃省定西市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建设500亩的马铃薯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重点示范健康种薯繁育、病虫害防控、膜下滴灌、水肥管理一体精准施肥、覆膜保墒节水、农药减施高效利用、全程机械化、贮藏保鲜减损、主食化产品加工等9项核心技术。基地与甘肃广恒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联手,在技术推广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的生产水平。基地带动周边区域建立万亩以上的示范片区7个,建立高产创建基地30多个,有效推广了“黑色地膜+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保障了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带动马铃薯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实现了多赢。
线下孵化基地和线上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智慧农业、农业电商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推动了线下孵化基地和线上网络平台模式的发展。基地可以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合作,建设原料基地、物流园区,集交易、物流、农技服务、农业金融等多功能于一体,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基地的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农业三产融合。
农业专家服务基地:
考虑基层农民对农业专家的需求以及专家科研成果得不到良好推广的双向需求,人社部曾启动了万名专家服务下基层活动,促进专家服务基地的形成。可以依托这样的基地,链接基层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建立覆盖一定区域的专家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专家信息库、项目需求库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畅通沟通渠道,提升专家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为推进农业技术普及以及农业科研人员返乡就业,有的地方兴建了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下乡的形式灵活,适用的地域更广。技术专家可以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地方农企、农业合作社进行合作,依托基地设立项目试验田、示范推广区、产学研联盟等,开展技术推广、产品示范、农技咨询、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农业赋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