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了这么多年以后,催生了建筑及设计产业的极大发展,今天中国的建筑及设计产业不仅全球规模最大,建筑技术也是全球最先进的。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以及绿色、生态、节能、产业化等理念的发展,建筑及设计产业正在谋求行业性的转型升级,各地的建筑及设计产业集群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何直面行业洗牌,推动建筑及设计产业集群升级呢?
一、把握市场变化、树立细分市场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到“一带一路”的产能输出,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空间地域正在发生变化。在建筑市场需求总体萎缩的同时,社会民生、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国别产业园、生态环保、高铁地铁、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等,行业市场正在不断细化,迸发新的生机。
与建筑市场同时发生变革的,是建筑技术、材料和工艺的变革,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新型建筑材料、绿色建筑、节能建筑、3D打印建筑等等,正在颠覆传统的建筑行业。产业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在城市整体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应积极谋划建筑产业升级和产业再造,迎合市场变化,有计划地引入或引导本地企业布局一些细分领域和环节,树立全国乃至全球品牌。
随着住建部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等相关规划政策的深入实施,建筑产业化的内涵和领域将不断扩展,一些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建筑产业化领域正在孕育新的产业蓝海。在这方面可以积极布局,如建筑钢结构产业链、混凝土预制件产业链、工业化装修产业链、整体厨卫设备产业链、建筑节能环保产业链、建筑智能化产业链等等。长沙、合肥、绍兴、常州等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打造千亿级建筑产业集群。
二、构建产业联盟、打造和谐建筑示范
建筑行业生态比较混杂,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工程总包、分包到施工的层层分利模式下,建筑企业良莠不齐,造成了很多的建筑质量问题,工人欠薪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建筑产业不和谐的因素。
一个城市的建筑产业升级和再造,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让大企业和小企业、施工企业和材料企业等形成利益共同体。建议可以综合型建筑龙头企业如中建国际牵头,由政府引导和整合地方建筑相关企业构建产业联盟,树立行业规范,打造和谐建筑兵团,带动地方企业做大做强。
在操作上,建议从金融创新、市场组织和技术应用三方面入手,完成商业模式的重构、产业联盟的组建和创新产业生态圈的打造。一是金融创新,创新建筑产业供应链金融,在建筑企业间和建筑项目中形成强金融纽带;二是市场组织,整合从立项、设计、融资、采购、建设、运营、使用、评估、直到改造和拆除的所有环节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如串联变并联式合作、圆桌式合作,通过市场的手段,对当地的建筑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技术应用,通过组建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促进新材料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人才培训、质量监控、技术推广等。
三、策划载体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顺应建筑服务业与建筑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发挥城市区域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议重点围绕建筑产业链关键环节如研发、设计、培训、交易、检验检测等,以及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等产业蓝海,规划形成几个产业基地、专业园区、服务平台,包括对存量的改造和增量的布局。
1、借鉴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做法,挖掘当地或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规划建筑产业孵化器,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和投资基金,重点发展建筑设计、研究培训、工程技术服务等业态,打造建筑服务企业总部集聚区。
案例: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即同济大学周边2.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
2007年5月,杨浦区政府与同济大学联合启动了环同济建设,以建筑规划为龙头,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等为主,结合景观、市政、时尚、艺术传媒、设计教育,链接工程承包、房地产、投资咨询、图文制作、信息传输等行业。
截止2015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总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已形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等六大设计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遍布其中的“企业生态系统”,设计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设计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
目前,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已建和在建商务载体资源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同济大学周围四平路、国康路、密云路和赤峰路4条总长度不到3公里的马路上,分布着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同济联合广场等一批产业载体。部分通过旧工业建筑或居民楼改造,提供低成本初创空间。
2、以区域市场整合为基础,政企合作联合打造建筑产品、工程和服务的交易平台,整合建筑总包、分包、材料商、服务商等机构,构建规范的建筑材料、制品、设备、技术等的采购交易中心。
3、围绕建筑产业化做文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筑工业化制品产业园等专业园区, 分建筑领域细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打造新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和检测平台、集合营销推广平台;通过产业联盟,打通上下游产业环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4、围绕绿色建筑产业做文章,可以借鉴常州市打造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一是导入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相关的服务业;二是导入绿色建筑制造业以及所衍生的服务业,包括绿色建筑科技研发、产品设计、检验检测、中试服务、展示交易、营销推广等;三是导入绿色建筑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包括绿色建筑解决方案研究、绿色建筑产品安装、调试、检修、维护等。
案例:常州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
常州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位于武进区中心城区西南部、西太湖东岸线,规划总面积15.6平方公里,总体定位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展示体验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区、绿色建筑人才创新创业区、绿色建筑国际交流平台。2011年以来,常州武进区相继成为全国首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江苏省首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住建部先后在示范区内设立了部省共建绿色建筑产业推进办公室,成立了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站等。
在产业布局上,规划发展绿色建材制造业、绿色建筑环境设备和建筑装备机械制造业、绿色建筑建造业等三大制造业板块和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总部经济、公共服务等四大服务业板块。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形成 “两区四园” 的功能空间结构:绿色建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绿色居住示范区,绿色建材产业园、绿色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园、绿色建筑工业化产业园、绿色建筑国际交流产业园。
截止目前,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已引进绿色建筑设计、绿色科技研发、绿建综合服务、绿色商贸服务等数十个优质项目。北京太空板业、南京旭建、中建材、法国圣戈班、美国诺森建筑、爱屋科技、好家环境、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建科院、上海建科院、深圳建科院、江苏建科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美国雪城大学、东南大学、电科十四所、常州建科院等相继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