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孵化:培育区域的产业增长引擎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前,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创新创业孵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不仅关注开放式的科技企业孵化,更关注全链条的产业孵化和培育。面向产业生态链培育的产业孵化,将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途径。


一、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区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能够为区域和园区培育重要的产业增长引擎。从国家级高新区排名来看,关注的焦点是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经开区也是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转化,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可以分为0到1、从1到10和从10到100三个阶段。0-1阶段:科学家级别科研人员主导,依托成体系的研发试验装置,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长期资金投入,基本无收益。1-10阶段:高水平科研人员主导,依托成体系的试验装置,有较高失败率,需要持续资金投入。10-100阶段:技术人员主导,依托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设施,量产收益可观,受资本的青睐。

一般来说,一二线城市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高端人才储备多,有实力且愿意研发投入的企业也多,还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提供技术支持,有能力聚焦科技产业转化的“0-1”、“1-10”阶段。而创新资源偏弱的大部分城市,缺乏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配套,更适合做科技产业转化的“10-100阶段”。当然,后发区域也可以通过聚焦特定产业孵化,积极发力“弯道超车”。


二、产业孵化的热点方向

近年来,各地在培育产业过程中已不简单是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高、政策支持、投资热点成为产业的主选逻辑,以下三类领域备受关注。一是卡脖子领域,这个是科技领域重点突破方向,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一旦有企业突破,将迅速占领市场;二是国产替代领域,目前处于加速演进阶段,是国家重点扶持方向,市场也支持,发展机遇众多;三是市场化程度高的硬科技领域,近几年投资热点频现,众多市场化主体集聚,纵横向发展领域广阔。

1、卡脖子领域

卡脖子领域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包括光刻机、光刻胶、真空蒸镀机、激光雷达、扫描电镜等。这些是我国亟需突破的重要方向,其中有部分技术已经实现突破,只是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的,还有部分技术仍然与国外的掌握的技术差距比较大,无论哪种国内科研人员都已经在奋力攻关,取得突破只是时间问题,这些领域将会未来是资本重点投入的行业。

 链接:徐州博康打造光刻胶材料研发制造基地  

全球光刻胶基本被美日垄断,我国光刻胶厂商仅能在较低端的领域实现量产,在高分子树脂、光引发剂等光刻胶的原料方面也基本依赖进口,无法实现国产自主生产,近几年才有所突破。

企业简介:成立于2010年,属博康集团旗下材料版块企业,集研发、生产、经营中高端光刻胶、光刻胶单体和光刻胶树脂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目前唯一规模化生产中高端光刻胶单体材料的企业

光刻胶研发:涵盖193nm/248nm光刻胶单体、193nm/248nm光刻胶、G/I线光刻胶和电子束光刻胶等产品,尤其在193nm光刻胶单体生产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开发出超过40个中高端光刻胶产品,应用于IC制造多个环节,服务客户超过100家。还实现了光刻胶专用树脂、光酸剂和光刻胶等一系列完整的产品链


2、国产替代领域

国产替代领域重点关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显示材料、高端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热门领域,其中像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溅射靶材、MLCC等领域,国内已经有所突破,国产替代正在加速进行,还有些领域仍在攻克技术难关,未来也将逐渐实现国产化。

 链接:苏州迈为在珠海高新区建立半导体设备生产基地  

伴随国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外加贸易摩擦、自然灾害导致的国外供应链紧张,国产替代持续深化,国内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在诸多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逐步进入到高速放量阶段,近两年国产化率涨幅超10%。

公司简介: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面向太阳能光伏、显示、半导体三大行业,研发、制造、销售智能化高端装备,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为3.31亿元,占营业收入10.71%

迈为半导体装备项目:2022年5月签约,计划投资总额为21亿元,主要布局为封测环节的核心设备,包括背面减薄,晶圆切割,建设地点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金鼎片区,计划用地约210亩。


3、市场化程度高“硬科技”领域

过去大部分中国科技资金都流向了电商领域的互联网初创企业,到了2021年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与中国的优先重点更紧密相关的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虽然硬科技领域的公司有时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成熟和产生回报,前期回报不如互联网企业,但从长期看,硬科技领域的回报更好,且更符合国家利益。高新园区应跟随科技资金流向,在半导体、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国防军工等领域积极布局。


三、产业孵化的发展路径

2000年以来,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经历了空间赋能、政策赋能、资本赋能和产业赋能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赋能阶段,以平台型、生态型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生态圈或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进化,产业创新孵化器成为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以生态型产业孵化为引领

在生态型产业孵化方面,小米生态链是个典型案例。小米生态链2013年开始布局,采取“自主研发生产+投资+孵化”相结合的模式,为生态链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市场资源、资金和支持系统等产业资源。小米生态链团队摸索出了独特的投资孵化模式,孵化了大批优秀生态链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万物互联、基于企业生态的智能硬件孵化器。

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孵化,生态型或平台型企业以产业创孵平台为核心,推动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发展演进。通过搭建孵化平台,聚焦特定产业(技术)领域,为创新者、创业者与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链提供全链条孵化育成服务,进而孕育或加速新兴产业成长。

引进生态型产业孵化器,是推进区域产业孵化的重要途经。如太库科技,通过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AVR等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整合产业现有资源、加速生态圈培育、构建产业创新体,帮助区域搭建创新产业培育平台,快速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建设生态体系,通过行业间的互动更好地整合整体产业。


2、构建产业孵化的载体链

产业孵化要将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起来,整合工业设计、研究开发、中试和检测、原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定制生产、规模制造、市场营销、知识产权运营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功能,串接起区域产业孵化的载体链,让不同载体里的相关企业形成丰富的链接,构筑有利于产业创新成长的生态圈。

产业孵化要考虑为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空间承载和服务赋能,在空间承载上有研发社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和总部基地等等,在服务赋能上除了公共实验室、融资、咨询、人才、财务、法律等服务,还有概念验证中心、共享制造中心、场景实验室等新兴的服务平台。

在产业孵化的载体链建设上,有的园区强化孵化器、研发社区,有的园区扩展产业园建设。比如张江科学城布局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可以对接张江药谷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的上海天慈国际共享制药平台,建设有28栋不同规格的厂房,最多可承载80条GMP生产线,服务于创新药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3、以产业基金为核心抓手

由政府出资平台联合产业基金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吸引有实力、有资源的子基金落户,与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支持地方产业孵化,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优质产业落地发展。运作好产业基金不仅仅是资本投入,还需要将产业服务和产业资本相结合,为创业企业提供投后管理、商业模式打磨、人才引荐、市场拓展等增值服务,让企业集中精力搞研发生产。

 链接:张江科学城的产业孵化模式  

张江科学城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对创新资源进行筛选、梳理、整合,有序引导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在此落户,目前拥有各类孵化载体150余家,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产业孵化链,贯穿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在生物医药领域,张江科学城引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安评中心、复旦大学药学院、张江药物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形成张江药谷、张江医谷、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6个特色园区,其中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以下简单列举几个。

1、默克上海创新基地由张江集团和默克公司共同建设,依托默克公司的全球产业资源,以域内的创新生态和平台为基础,孵化和加速来自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项目和企业,为创业者提供专家咨询和跨界别辅导。

2、嘉铭投资和国际生命科学孵化平台巢生Nest.Bio共同设立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集孵化、研发、商业化于一体,服务创新生物医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孵化。

3、泰服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器Tee Labs专注于打造国际化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场所、供应服务、运营管理、投融资等全方位支持。

4、衍禧堂(孵化器)联合医疗产业界、投资界、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共同发起HiMed医疗创业社区,打造医疗早期项目投资、孵化、转化为一体的创业服务平台。

5、惊喜点创业孵化器是微创手术诊疗发起的诊疗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器,早期以闭环式、多元化、大跨幅离散系统不断迭代的形式进行概念验证,中后期以敞开式、单一化、多站点线性稳步推进的形式推进商品发证和大批量生产。

6、895医疗健康孵化器是由张江高科“895创业营”与HiMed医创空间联手打造,集联合办公、创客交流、创业辅导、资源对接于一体,覆盖种子期、孵化期、成长期,兼具孵化与加速功能的医疗健康孵化器。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