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东滩视点69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卫星及应用产业相关资讯

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解析

北斗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案例借鉴:西安打造卫星应用全产业链


※动态资讯※


2015年1月7日,由《国际太空》、《卫星应用》杂志发起组织评选的2014年全球航天十大新闻和中国航天十大新闻揭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得国际海事组织认可”入选中国航天十大新闻,展现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1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京召开中国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战略峰会。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2015年启动汽车产业千万级普及应用北斗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从以GPS为主导向以北斗为主导兼容其他系统的格局转型,2015年将迎来北斗应用市场的全面提速年。


※主题解析※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1+3”格局(GPS、北斗导航、GLONASS、伽利略),1强为美国的GPS,是目前唯一全面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占据全球90%以上的应用服务,广泛应用在国防安全、行业、以及大众消费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GPS导航系统已经形成军用和民用一体,并发展成芯片与模块、终端设备、以及导航服务完善的全产业链。

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为继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趋于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截止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16颗北斗导航卫星,具备服务亚太区域能力,到2020年,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的全球系统将组建完成,北斗将提供全球服务;地面基站建设布局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国土测绘、形变监测及防灾减灾等应用领域起步示范,各类终端的用户规模逐步扩大,相关产值初步预计达40亿元。

由此可见,近五年北斗产业布局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产业园作为北斗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踩准时机,抢占市场大蛋糕;遗误时机,只能拾得别人丢弃的 “边角料”。


※主题观点※

北斗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到2020 年,北斗导航市场规模上升至1000 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30%,增长迅速。产业园作为北斗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急需实现发展突破。基于北斗产业链环节解析,总结北斗产业园的四大发展模式,针对性提出北斗产业园的五大发展策略。

一、北斗产业链环节新划分:国家投资驱动和市场需求驱动

从驱动主体来看,北斗产业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六大环节。

图1:北斗导航产业链示意图

(一)国家投资驱动:空间及地面基础设施建设

1、空间系统环节:少数央企垄断

北斗卫星导航空间系统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五颗静止轨道卫星和三十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两大产业环节,由于投资规模和安全性原因主要由国家和政府负责投资建设,为央企等少数企业所垄断。

2、地面系统环节:建设全面铺开

北斗卫星导航地面系统由主控站、注入站、监测站组成。主控站用于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注入站用于向卫星发送信号,对卫星进行控制管理,在接受主控站的调度后,将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向卫星发送。监测站用于接收卫星的信号,并发送给主控站,可实现对卫星的监测,以确定卫星轨道,并为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地面系统为基础性设施,由政府投资带动,提供给行业和大众应用更精准服务。目前国内北斗地面基站建设全面铺开,市场潜力有望近期得到挖掘。

(二)市场需求驱动:非基础设施类产业环节

3、关键构件环节:具备规模生产能力

关键构件为北斗产业化的核心和基础,包括导航芯片、天线模组、导航传感器等。目前,北斗芯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指标已接近国际水平。截至2014年10月,国产导航型芯片模块销售量已达330万块,高精度OEM板销售5万块,占国内高精度市场30%份额。

4、终端设备环节:用户规模逐渐扩大

近年来,我国北斗用户终端的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终端搭载设备类型不断增加。除专用行业的北斗终端设备之外,各类型智能终端都开始搭载北斗应用功能,如: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

5、集成检测环节:市场需求日益凸显

集成与检测服务的重要性随着北斗标准化发展凸显,是北斗产品步入市场关键环节,以国家布局为主,是未来发展核心支撑。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导航局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正在全国布局国家级和区域级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检中心,市场化的检测服务机构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6、运营服务环节: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北斗运营服务主要包括北斗授时服务、北斗定位通信服务、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三大类,主要服务于互联网、移动网络、终端设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基于运营服务的各类行业应用开发、消费应用开发将成为产业化的关键。

二、北斗产业园的四大发展模式

为加快北斗产业发展,我国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在此带动下,各地掀起了北斗产业园的建设热潮。目前,我国北斗产业园初步形成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华中、西部川陕渝五大组团布局。


图2:中国北斗产业园布局图

通过对国内外GPS产业园、我国北斗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四大发展模式。

(一)部地合作

采用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国家部委宏观指导,地方政府做好规划设计,落实优惠政策,为企业入驻提供优质服务的发展模式。如:中定协与天津武清区政府合作共建的天津北斗战略新兴产业园。

(二)政企合作

采用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或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的模式。如兰州市政府与众力星辰科技、北京众力厚德投资共建的甘肃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等。

(三)政校合作

依托学校的人才、科研等资源,采用地方政府与学校合作共建的模式。如: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昆山市政府共建的昆山北斗产业园等。

(四)国际合作

采用“两国双园”合作新模式。由中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合作共建,由国际化合资公司开发建设运营。如:由我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共建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等。

表1:中国北斗产业园四大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优势

适用区域

部地合作

政策导向,更多的税收优惠、资金扶持

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区域

政企合作

为目前主要开发模式,实现政府支持与企业资源利用的有效结合

适用于有龙头企业布局的区域

政校合作

利用学校的人才、科研力量等资源,最大化实现科研的产业化

适用于有较强科研院所、学校布局的区域

国际合作

引进和集聚国外先进技术和企业,服务国际市场需求

适用于沿海或与边界国家毗邻的区域

三、北斗产业园的五大发展策略

通过研究发现,依托不同资源禀赋,将北斗产业园分为平台促进、龙头带动、市场驱动、核心集聚、转型升级五大类型,针对性的提出五大发展策略。

(一)争取国家平台项目,集聚产业资源

平台促进型:适用于产业、市场等基础无突出优势区域,争取国家级北斗综合检测与认证平台、国家北斗位置云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公共平台类项目落户,集聚北斗核心构件、终端设备等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检测服务等。如:总参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第一个分中心落户青岛高新区, 吸引30余家北斗导航、互联网、3D打印、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的企业签约入驻。

(二)依托龙头企业资源,实现链条集聚

龙头带动型:适用于有龙头企业的区域,发挥区域龙头企业资源“引擎”作用,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粘性,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如:北京亦庄卫星导航产业园,区域内北京合纵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龙头带动,实现专业应用、电子工程等企业集聚。

(三)依托广大消费市场,下游推动上游

市场驱动型:适用于人口集中、消费能力强的区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创新,推进北斗大众化终端搭载设备发展,引导北斗的大众化消费应用,推动上游企业的集聚发展。如:中国航天中山北斗物联网产业基地,依托区域巨大的智慧城市需求市场,集聚物联网、传感器等相关企业。

(四)依托核心技术资源,技术集聚产业

核心集聚型:适用于拥有核心技术资源的区域,如:芯片研发等。依托区域拥有核心技术资源,发挥优势,集聚核心技术记起相关企业。如:郑州高新区依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优势,以北斗核心插件研发制造为产业重点,推动北斗产业全链条集聚发展。

(五)依托相关制造基础,转型创新发展

转型升级型:适用于创新性较强、有一定制造业基础的区域,依托区域相关制造业基础,推动机械及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和环保行业、新能源行业、新材料行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新兴北斗应用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点。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依托区域高端制造业基础,以终端设备制造为主,共分导航设备、移动通讯设备、安全监测装备、板卡和芯片4个制造区,实现相关企业集聚。


※案例借鉴※

西安打造卫星应用全产业链


西安素有“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在卫星应用领域,形成了以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覆盖卫星导航、通讯、遥感三个产业方向的九大产业链的产业格局,聚集了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等一批颇具实力和影响的航天科研院所以及航天恒星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等优秀企业,成为中国主要的以卫星应用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国务院同意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总规划面积为86.68平方公里,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的航天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承载区,2010年6月26日,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以打造“卫星之都”为方向,通过大集团引领、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逐步成为中国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度最高、吸引项目最多的区域之一,产业集群效应已经凸显。

2009年,中国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研制和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1000亩,规划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建设周期3年,预计年产值超过40亿元。该项目为一个具有国际水准,集有效载荷系统总体设计、有效载荷技术专业研发、有效载荷分系统集成和民用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高技术产业园区。改变了我国有效载荷系统由单个生产向批量生产的格局,大大增强我国民用航天的技术研发实力,提升我国中长期气象预报、自然环境灾害预警、国土资源勘探、导航定位的科技水平。

2010年3月18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与加拿大在西安航天基地建立中国-加拿大国际卫星与通讯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加园”)是国内首个国际合作的卫星产业专业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以引进加拿大在卫星应用方面的顶尖企业和具备国际合作潜力的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园区,聚集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卫星应用企业,建设世界知名的国际卫星应用企业产品展示平台、中加科技交流联络处总部、卫星产业推广示范中心、孵化中心、物流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

2011年8月18日,航天科技集团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签署了共建航天科技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共建航天科技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第二运营基地入区,及与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展深入合作等。该产业基地整合陕西卫星应用产业,加速西安卫星民用、商用领域发展。

2011年11月22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三方共建的“西安测绘导航卫星应用产业基地”成立,落户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总投资34.7亿元,初步规划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3.4亿元,可带动地方卫星应用关联性产业年产值逾100亿元。产业基地初步规划在该基地内建设国家唯一的天绘卫星数据接收出来生产中心,应用研发中心,导航卫星应用工程中心,导航应用终端生产中心以及技术交流培训中心等项目。

2014年6月16日,我国最大的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和产业化项目在西安航天基地正式建成,项目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也建成入驻。与此同时,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正式向陕西北斗康鑫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颁发北斗民用分理服务资质,这也是西北唯一一家授权单位。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