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及设计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东滩视点84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建筑产业发展态势

建筑业和建筑设计产业

建筑及设计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


※动态资讯※


2016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19万亿元大关,达19.4万亿元,是2012年的1.41倍。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0%,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201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10.9、4.7和3.8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33.5%、47.6%和58.0%,年均增速分别为7.5%、10.2%和12.1%。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0%和19.9%,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1和2.2个百分点,地区间发展的均衡性有所改善。


※主题解析※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

建筑设计是投资依赖型、市场依赖型、政策环境依赖型行业,每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建筑设计除了追求建筑创作艺术性之外,对建筑结构、机电以及各类专项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成为衡量一个建筑设计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


※主题观点※

建筑及设计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了这么多年以后,催生了建筑及设计产业的极大发展,今天中国的建筑及设计产业不仅全球规模最大,建筑技术也是全球最先进的。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以及绿色、生态、节能、产业化等理念的发展,建筑及设计产业正在谋求行业性的转型升级,各地的建筑及设计产业集群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何直面行业洗牌,推动建筑及设计产业集群升级呢?

一、把握市场变化、树立细分市场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到“一带一路”的产能输出,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空间地域正在发生变化。在建筑市场需求总体萎缩的同时,社会民生、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国别产业园、生态环保、高铁地铁、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等,行业市场正在不断细化,迸发新的生机。

与建筑市场同时发生变革的,是建筑技术、材料和工艺的变革,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新型建筑材料、绿色建筑、节能建筑、3D打印建筑等等,正在颠覆传统的建筑行业。产业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在城市整体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应积极谋划建筑产业升级和产业再造,迎合市场变化,有计划地引入或引导本地企业布局一些细分领域和环节,树立全国乃至全球品牌。


随着住建部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等相关规划政策的深入实施,建筑产业化的内涵和领域将不断扩展,一些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建筑产业化领域正在孕育新的产业蓝海。在这方面可以积极布局,如建筑钢结构产业链、混凝土预制件产业链、工业化装修产业链、整体厨卫设备产业链、建筑节能环保产业链、建筑智能化产业链等等。长沙、合肥、绍兴、常州等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打造千亿级建筑产业集群。


二、构建产业联盟、打造和谐建筑示范

建筑行业生态比较混杂,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工程总包、分包到施工的层层分利模式下,建筑企业良莠不齐,造成了很多的建筑质量问题,工人欠薪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建筑产业不和谐的因素。

一个城市的建筑产业升级和再造,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让大企业和小企业、施工企业和材料企业等形成利益共同体。建议可以综合型建筑龙头企业如中建国际牵头,由政府引导和整合地方建筑相关企业构建产业联盟,树立行业规范,打造和谐建筑兵团,带动地方企业做大做强。

在操作上,建议从金融创新、市场组织和技术应用三方面入手,完成商业模式的重构、产业联盟的组建和创新产业生态圈的打造。一是金融创新,创新建筑产业供应链金融,在建筑企业间和建筑项目中形成强金融纽带;二是市场组织,整合从立项、设计、融资、采购、建设、运营、使用、评估、直到改造和拆除的所有环节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如串联变并联式合作、圆桌式合作,通过市场的手段,对当地的建筑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技术应用,通过组建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促进新材料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人才培训、质量监控、技术推广等。

三、策划载体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顺应建筑服务业与建筑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发挥城市区域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议重点围绕建筑产业链关键环节如研发、设计、培训、交易、检验检测等,以及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等产业蓝海,规划形成几个产业基地、专业园区、服务平台,包括对存量的改造和增量的布局。

一是借鉴上海环同济规划设计圈的做法,挖掘当地或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规划建筑产业孵化器,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和投资基金,重点发展建筑设计、研究培训、工程技术服务等业态,打造建筑服务企业总部集聚区。

二是以区域市场整合为基础,政企合作联合打造建筑产品、工程和服务的交易平台,整合建筑总包、分包、材料商、服务商等机构,构建规范的建筑材料、制品、设备、技术等的采购交易中心。

三是围绕建筑产业化做文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筑工业化制品产业园等专业园区, 分建筑领域细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打造新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和检测平台、集合营销推广平台;通过产业联盟,打通上下游产业环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四是围绕绿色建筑产业做文章,可以借鉴常州市打造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一是导入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相关的服务业;二是导入绿色建筑制造业以及所衍生的服务业,包括绿色建筑科技研发、产品设计、检验检测、中试服务、展示交易、营销推广等;三是导入绿色建筑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包括绿色建筑解决方案研究、绿色建筑产品安装、调试、检修、维护等。



※案例借鉴※

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即同济大学周边2.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


2007年5月,杨浦区政府与同济大学联合启动了环同济建设。2008年,纳入到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内。2009年1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命名“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2009年9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牌“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2011年4月,由中意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国家级设计创新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中意设计创新中心”在同济大学成立。截止2015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总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入驻企业超过3000家。

主要经验总结:

1、形成多样化的创意产业

以建筑规划为龙头,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等为主,结合景观、市政、时尚、艺术传媒、设计教育,链接工程承包、房地产、投资咨询、图文制作、信息传输等行业。

2、大企业带动中小型设计产业集群

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已形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等六大设计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遍布其中的“企业生态系统”,设计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设计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通过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企业家四平俱乐部、杨浦设计企业协会、四平商会等,主要服务区域内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创业团队。

3、三区联动,教育引导,构筑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杨浦区“三区联动”的典范。同济大学通过集成学校优势设计类学科资源,以城市设计等相关研发设计服务为核心,汇集了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推进“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发展,构筑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型产业生态链。

举办丰富的学术沙龙活动,如环同济青年与大师面对面活动。“同济创业谷”是一个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经验、畅谈创业感悟、汇集创业力量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它充分利用了学校专业教师、政府优惠政策、社会风投基金等资源,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长。

4、新旧结合,梯度更新,营造多样化的产业空间

目前,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已建和在建商务载体资源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同济大学周围四平路、国康路、密云路和赤峰路4条总长度不到3公里的马路上,分布着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同济联合广场等一批产业载体。部分通过旧工业建筑或居民楼改造,提供低成本初创空间。

由原“公交汽车一场”地块改建而来的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成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办公楼,原有三层,又在上方加建两层,扩大空间容量。


赤峰路63号建筑设计创意工场占地不到10亩,采用类BOT投资方式,由上海同研投资管理公司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租赁。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