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模式——流域经济发展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 干迪浏览次数:

毫无疑问,这些年,“生态文明”这个词开始被大家所普遍接受接受,新时代成为“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是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环保督查”、“APEC蓝”,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好像也不全对。

生态本身是一项系统,生态文明更是涵盖经济、社会、产业、环境、科技乃至文化、制度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东滩顾问起源于崇明东滩生态城开发,尤其是近些年,从事了不少相关生态型项目的实践,其尺度涵盖区域开发、城市更新到特色小镇建设,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自己新的体会。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生态开发的概念与尺度。以前流行的是生态城市的概念,可是一个城市的尺度,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人类到目前为止城市建设区面积不到全球3%的土地。单纯生态城市的建设难以真正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一系列生态城市项目,如“马斯达城零碳城市”的失败,也主要基于此,常常产生“生态城市运营本身是低碳的,但建设和间接运营中产生的污染和耗能常常远超生态城市所节省成本”的悖论。

后来开始有了区域开发的概念,从区域的尺度来对生态各类资源进行整体保护与利用。国家目前正在行政机构调整,其中调整的核心就是自然资源部的成立,通过自然资源部来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包括土地、森林、城市等。但一个合理的区域如何界定,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传统的视角是从行政的视角,如省域、市域等;后来逐步转向经济的视角,如各类经济区、城市群规划。但在生态文明时代,更重要的从自然生态本身的角度。

从自然视角而言,自然循环主要围绕大气、水系和土壤等要素,考虑大气环流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通常而言山系和水系是生态系统延伸的重要廊道。通常来说,山系通常意味着隔离,如秦岭、天山等,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天堑和天然的区域分界线,所谓“分水岭”正式如此,而人类自古以来,重要的特征是依水而居,城市通常建设在河流之畔。自古以来,水系就已成为农业的核心、交通的核心乃至生存的核心,近代以来更是经济的核心、景观的核心、生态的核心。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大部分活动仍然与水系和流域密切相关,如美国的五大湖、中国的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等。因此,生态文明下的整体城乡建设,其中对于格局的保护更多依托水系和流域。

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是一个由水的无数微循环构筑起来的巨系统。依托其树状尺度可无限制分割下去,逐步分割出区域尺度(如长江经济带)、地区尺度(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尺度(以上海为核心的黄浦江流域)、地段尺度(黄浦江徐汇段、苏州河普陀段)等。规划认为,未来的区域空间开发,需要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对城乡空间环境边界进行辨认,找出完整包涵整个城市行政空间/规划区的较为完整的流域水系空间。


生态区域开发从一开始就着重体现于流域经济。1879年,美国密西西比河就成立了委员会,研究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治理规划,包括防洪措施,解决修整河道,保护堤岸和改善航运等。而后来1935年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成为生态开发史上的经典案例,成为全球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的范例,通过土地利用、航运、发电、民生改善相结合,将田纳西这个昔日以落后形象出现的州,打造为南方的工业大州,成功走出大萧条危机。

而后来的欧洲莱茵河、多瑙河以及日内瓦湖保护,不仅助力西欧战后迅速实现联合与崛起,还成功打造出瑞士,包括法国依云这一世界级旅游胜地与品牌。而城市滨水区建设,几乎已经成为各城市的代表性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复兴的重要工程。

就国内而言,我们国家“一弓一箭”的发展形态基本也是以沿海和长江展开。近年来,关于流域的保护与开发,成为未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特征。大到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白洋淀开发,小到城市双修、滨湖旅游、城市滨水区建设,流域开发所涵盖的范围之广,包括经济发展、生态治理、城乡协调、航运交通、文化旅游、能源开发,几乎涵盖了发展的各个方面,其意义远比传统的城镇和乡村建设更为广阔,因此成为未来各行各业巨大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下半场的时代。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一直将“一江一河”规划及建设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而去年完成的上海黄浦江滨江段全线贯通更被誉为韩书记留给上海的最宝贵礼物之一。

然而,传统流域规划与开发更为强调生态保护与景观作用,尤其注重对于城市段的保护,强调生态岸线、生活岸线与生产岸线向相统一。其结果是忽略了产业经济的联动效应以及流域的范围更多在农村这一事实,导致了整体污染并未能有效控制,上下游的矛盾不断显现。前几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最近以来的各类生态岸线被侵占,无不是这一特点的体现。即使是上海黄浦江滨江开发过程中,各类岸线被占,断头路难以打通,花费了巨大的代价。

从未来来看,如何实现有效管控,以及如何在流域上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城市滨水区之外,推动农业及生态型地区的振兴,将是流域经济的发展核心。


近年来,针对流域经济开发,东滩顾问也进行了一系列项目的实践,从尺度和类型上划分,大致可分为流域经济区开发、城市双修以及滨水特色小镇建设三类。

  (1)流域经济区开发  

流域经济区,大致包括河流、湖泊或其支流及其流经的大部分区域,面积大致与城市及城市群相当。对于流域经济区开发而言,东滩认为,其核心最重要的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外,最重要的是政策与机制,明确上下游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航运建设等方面之间的共同责任及协调机制,更强调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协调;第二是对内,需要平衡保护和发展,理清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之前的关系,推动流域内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第三,是实施步骤,流域经济体建设通常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明确近期核心抓手。

最近,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东滩顾问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经网等单位共同参与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经申报成功第三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并在评选中名列第一。东滩认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生态的工程,更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民生建设的模式。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其核心不仅仅在于生态治理,更重要是通过生态治理重现河套平原的富饶与繁华,并探索不依赖于国家财政投资的可持续生态建设模式。为此,除了生态技术手段以外,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更多的是探讨绿色发展的开发模式。

在对外方面,乌梁素海保护更多探讨在国家黄河上下游保护、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方面进行如何发挥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回报来获得发展动力。乌梁素海流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湿地,并且在千年的河套农耕文明史中,形成了沟渠纵横的水渠灌溉体系和水利系统。本次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通过水利系统的提升,使得在春夏等旱涝灾害频发时段,让更多黄河水进入乌梁素海流域,既减轻黄河下游防洪压力,也通过流域水系改善水质,更重要是强化农业灌溉功能,与河套国家主要农产区建设相结合,实现环保、农业与防洪共同发展。同时,在“上游付出,下游收益”的前提下,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跨省的生态补偿来为巴彦淖尔生态治理持续增加动力。本次主要从“沙”、“水”、“田”、“电”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通过黄河水系引入,改造沙漠成为耕地,通过国家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政策,出售耕地指标给下游发达城市,从而获得巨大的改造动力。据测算,按100万亩耕地计算,此项措施能够获利高达百亿元,目前已有北京、山东等地正在洽谈相关事宜。其次,增加新能源发电量,通过碳交易形式为下游输送电力。此外,按照新安江领域及京津冀雾霾治理相关经验,还在探索“水源保护上下游对赌协议”以及“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基金”等新模式,实现生态治理跨省补偿制度,使生态治理真正成为千亿级的产业,使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走向生态财政。

在对内方面,强调因地制宜,推动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设”。乌梁素海流域内生态景观差异极大,“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资源应有尽有。

对于上游的磴口县,有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未来的主要方向是引入黄河水系,对沙漠进行治理,逐步改造为耕地。这既是发展农业,也可以通过耕地异地占补平衡获得生态补偿,并且在沙漠上重点开发新能源发电等新兴产业。沙漠也是一种新资源,它是一种无污染的土地,目前乌兰布和沙漠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有机奶牛养殖基地,随着引入水系的进一步扩大,有机奶牛产业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磴口县之下是作为市区的临河区,作为乌梁素海流域城市段,更加强调作为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未来临河区沿黄河将建设百里滨水湿地,并且将滨水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未来将在滨河区建设“双河新区”,坚持“三分之一水、三分之一绿、三分之一公建和新兴产业”原则,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体教育、健康养老、商务会展、科技研发等新兴产业,充分体现黄河文化、河套文化、民族文化、阴山岩刻文化等历史文化特色,作为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引擎,也是未来核心旅游基地。

临河区之下的五原县,是巴彦淖尔的主要农业区,也是申报国家级农高区的核心。未来更加强调推动农田水利体系的建设,并结合巴彦淖尔作为全国主要牛羊产区的特点,强调通过水利建设和有机肥改造盐碱地,打造高标准生态农田。目前,巴彦淖尔已经是内蒙古农畜产品出口第一的地级市,未来在河套生命共同体建设命题下,更希望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挺进,为此,还在纽约时代广场进行了“巴彦淖尔,献给世界的美好食物”主题营销。从规模农业到绿色生态农业,这也是巴彦淖尔在乌梁素海流域生命共同体中探讨的重要话题。

五原县向东就是乌梁素海所在的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流域由上游磴口县三圣宫引黄河水进入灌区,经临河区、五原县,在乌梁素海流域汇聚后回到黄河。可以说,乌拉特前旗及乌梁素海治理是乌梁素海流域治理的重中之重。乌梁素海综合治理,不仅仅是环境防治,更是一个包括退耕还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旅游建设、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命题。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个模式是退耕还湖,目前乌梁素海流域周边还是巴彦淖尔精准脱贫工程的重灾区。结合退耕还湖工程,未来计划对周边的居民进行生态移民,与沙漠改造工程相结合。退耕还湖的面积近期大致约为10万亩左右,而沙漠改造后近期新增耕地接近100万亩,迁居后居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得到有效的增加。通过这样的生态移民,不仅仅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也有效的助推了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

此外,为推动项目实施,乌梁素海流域治理进行了一系列近期建设计划,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包括,2019年前推动点源污染零入海;2020年前实现100万亩沙漠改造,2025年前完成484万亩盐碱地改造等等。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推动乌梁素海流域治理行动。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流域治理的模式有其特殊性。一是乌梁素海流域范围共1.47万平方公里全在巴彦淖尔境内,在行政统筹上有天生优势;二是乌梁素海流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工业经济刚刚起步,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三是乌梁素海流域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相对来说有一些国家重点生态政策与资金的倾斜。因此,在流域经济区开发中,必须强调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2)城市双修工程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是目前国家各部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成为目前各类规划、PPP项目的重点工程。城市双修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主的城市河流、湿地及滨水区的生态修复与宜居环境打造。东滩顾问认为,在城市滨水区打造中,环境修复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工程,但真正要达到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双重目的,有两点是目前普遍忽视的。一是合理的功能策划,使滨水空间真正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空间;二是合理的体制机制设计,真正将环境治理与城市建设联动,实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

南昌市是国家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其实作为“千湖之城”,南昌的城市双修工程开展很早。东滩顾问在2012年就开始参与南昌市幸福渠流域综合开发的策划,在2017年又进一步对该项目进行深化。在南昌幸福渠建设过程中,有两点是一直以来坚持的重点:

一是强化城市功能,“幸福渠”本来是一条70年代建设的农业水渠,后来逐步成为城市内河,伴随着工业区开发,幸福渠污染日益加重。东滩认为,未来幸福渠的改造除了生态处理外,重点应该围绕着“幸福”这一含义,打造南昌重要的城市生活轴。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含义中,包括幼有所乐、学有所教、家有所兴、老有所养。为此,东滩在规划中按照这一思想,设计了多个滨水公园。目前,以婚庆为主题的1号公园即将完工。而在1号公园之旁,天香园等养老项目在南昌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未来,更多围绕幸福主题,在2-5号公园内,将更多体现少儿科教、青年运动、时尚创意等不同主题,多角度诠释“幸福”。

二是强化土地开发模式。目前,幸福渠片区大致面积为30平方公里,主要由南昌市政集团下属的SPV公司“幸福渠综合开发公司”进行统筹开发。东滩认为,未来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幸福渠综合开发公司”负责进行土地整理、水系治理、拆迁安置以及道路建设,并从片区开发的土地出让中获得相应的补偿,并逐步探索从土地一级开发向二级开发转化,真正实现“规划-设计-开发-运营”一体化。


  (3)滨水小镇开发  

通常而言,对于开发主体而言,介入最多的项目就是滨水小镇。然而,目前滨水小镇开发大多强调地产功能开发,忽略对于滨水生态岸线的保护以及整个滨水功能区的统筹协调。以孝感临空小镇开发为例,东滩顾问在项目构思过程中,主要考虑两点。一是与相邻的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协调问题;二是强化生态保护问题。从与武汉临空经济区协调中,判断天河空港将成为未来世界级的空港经济区;而作为天河空港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感临空经济区,需要与武汉临空区的科技、物流等功能进行错位,更多通过临空引领、文化突破和生态激活,打造“科技娱乐+文化体验+生态度假”目的地型的度假要素。同时,结合生态要素与当地凤凰文化基础,巧妙将生态与文化形态融合,以“凤舞临空”为意境,强化打造科技娱乐目的地、凤凰文化体验地、郊野生态度假首选地。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