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岸城市打造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探讨

发布作者:廖义桃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及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在口岸城市打造跨境经济合作区已成为继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之后中国对外开发开放的新平台。结合东滩顾问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咨询项目的研究,笔者对口岸城市如何打造跨境经济合作区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成文供大家参考。


 1、我国对外开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内陆边境口岸城市成为新一轮国家对外开发开放合作平台  

中国的开发开放进行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空间格局及主要开发平台形式的改变。截止目前,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边境口岸城市四大类为主要开放平台,其中陆路边境口岸城市两国双园跨境经济合作区成为本阶段重要的对外开发开放合作载体。

中国各类开放口岸平台布局图

第一阶段(1900-2004年)

主要沿珠三角及渤海湾等沿海城市为主要空间区域,保税区成为主要的开发平台,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广东盐田港保税区、深圳福田保税区等,主要以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三大功能为主。

第二阶段(2005-2008年)

主要向北部及南部沿海地区转移,沿长三角及珠三角等沿海城市为主要空间区域,保税港区成为主要的开放平台,如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青岛保税港区等,主要以保税物流、国际采购与分销配送、检验检测、商品展示等功能为主。

第三阶段(2009-2013年)

主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西部、长三角等城市为主要空间区域,综合保税区成为主要的开放平台,如唐山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苏州太仓综合保税区、新疆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主要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等功能于一身,配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第四阶段(2014-现在)

随着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及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国家开发开放重心逐渐由东部转移至内陆地区,其中国家陆路边境口岸城市成为主要的对外开放开放合作平台。发展载体主要以跨境经济合作区、试验区的形式展开,如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中缅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霍尔果斯中哈跨境经济合作区、二连浩特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此阶段口岸城市突破过货通关与产业加工的传统口岸经济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国家间的开放开放深度合作功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陆路边境口岸城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建设的陆路边境口岸城镇

面向东北亚

丹东、集安、临江、长白、和龙、图们、珲春、黑河、绥芬河、抚远、同江、东宁、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

面向中亚西亚

喀什、霍尔果斯、伊宁、博乐、阿拉山口、塔城

面向东南亚

东兴、凭祥、宁明、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瑞丽、磨憨、畹町、河口

面向南亚

樟木、吉隆、亚东、普兰、日屋


 2、内陆边境口岸城市有望突破国际合作新层次,打造“一带一路”沿线的核心枢纽城市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未来将重点依托国际大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伊土、中巴、孟中印缅、中新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一带一路战略六大经济走廊及国家主要内陆边境线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整理,笔者认为未来国际口岸城市将更加强调国际间的开发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在功能上更加强化国际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国际经贸技术合作等服务内容,在产业发展上不仅注重国际间合作领域的拓展,更注重向国际间产业纵深领域的扩张。

陆路边境口岸城市作为对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及门户窗口,未来有望通过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区域开发模式,扩大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与范围,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最终真正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枢纽城市。

陆路边境口岸城市开发开放合作模式图

强化口岸城市与周边沿线国家在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健康医疗、国际产能、金融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全面合作。生态环保方面创建两国生态保护机制,共筑边境区域生态安全,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方面开发跨境旅游线路,打造跨境文化旅游合作;健康医疗方面强化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国际产能方面向各国提供优质和环境友好的产能和先进技术装备;金融创新方面打造数字资源合作平台,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金融产品;人才交流方面推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经贸人才合作等,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


 1、转变传统口岸经济发展路径,塑造国际新口岸经济  

目前,中国内陆口岸城市主要以过货通关服务、产品加工服务、口岸商贸服务等传统口岸经济发展模式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加工处于进出口产品粗加工与冶炼加工阶段。在进出口贸易加工型、矿产能源资源深加工型、保税物流加工型、国际产能合作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型、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型等产业服务方面发展较为欠缺。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未来边境口岸城市将更加强调国际城市间的开发开放合作,口岸经济服务职进一步延伸,以提供国际化的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经贸技术合作等服务,扩张产业纵深领域,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国际新口岸经济。

(1)传统口岸经济

传统口岸经济只注重产品进出口以及产品的初级加工,提供过货通关、产品加工服务为主,口岸产业结构单一,服务功能辐射面窄,难以对地区经济形成有效的支撑。提供服务如下:

通关服务:通关、检验、装卸、仓储、配送;

产品加工服务:矿产、能源、进出口产品粗加工与冶炼加工;

口岸商贸服务:大宗商品集贸、国际特色产品商贸服务。

(2)新口岸经济

新口岸经济融合了现代金融体系,以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经贸技术合作服务为主,构建完整的口岸服务体系,提高口岸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具体服务如下:

供应链服务:

供应链物流加工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供应链交易服务、供应链商务服务外包等;

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交易结算、风险控制、实物交割、融资融货、期现联动、产品上市;

经贸技术合作: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精深加工、跨境旅游、技术合作、对外投资等;

国际保税物流:

保税物流、仓储加工、进口分拨、国际转口贸易、展示服务、检测服务等。


 2、以两国双园为核心策略,实现国际合作模式的变革  

以两国双园跨境经济合作区为核心发展策略,强化中国陆路边境口岸经济升级,强化合作国的经济服务提升功能,双方重点完善国际间大通关合作、国际产能合作、金融创新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生态环保、医疗教育、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共同培育跨境经济产业合作链条,最终实现两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两国双园经济合作示范区重点打造国际保税物流基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及国际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等三大口岸软硬件发展平台。

(1)国际保税物流基地:

集国际仓储、国际中转、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开展存储进出口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对所存货物进行流通性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包括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等国际保税物流业务;

(2)国际大宗交易平台:

采用现货与远期交易相结合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联合配送企业、运输企业和银行,以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网上集监管、交易结算、远程配送管理、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构建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定价中心、信用评估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六大功能载体,打造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3)综合发展服务平台:

主要建设产业资源标准输出、综合服务保障、政策支持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国际金融服务、跨境电商服务等六大保障体系。重点整合两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种资源,对合作国输出输入标准、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形成集运输服务、通关服务、仓储物流、跨境电商、贸易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跨境产业合作生态圈。


首要前提是要立足陆路边境口岸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强化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地位,链接国际产业合作资源,打造新口岸经济、创新两国合作模式,推动口岸由门户节点向中心平台转化,打通国际经济合作走廊通道,共同培育发展跨境经济产业合作链条。

1、案例链接: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


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的示范区域——“中马智造城,共赢示范区”

项目概况。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紧邻国家级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钦州中心城区约10公里,距钦州保税港区和整车进口口岸约5公里。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建设15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7.87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规划发展综合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建成先进制造基地、信息智慧走廊、文化生态新城、合作交流窗口,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典范区、中马智造城、共赢示范区。

功能布局。园区功能规划“一谷两带五区”,分别为东盟商谷、文化休闲带、科技创新带、居住区、港口新城中心区、科研服务区、工业区和启动工业区。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发展策略。采用“两国两园”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新模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探索者和积极实践者,中马双方建立部长级的“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和司局级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包括改革先行先试、联合招商计划、两国一检便利化措施、产业落地支持、跨国金融服务等。同时,在土地、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政策上也有相当大的支持,除了资金补贴之外,园区还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在资本运作层面扶持重要企业。


2、案例链接:巴彦淖尔中蒙两国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规划


下面,结合笔者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中蒙两国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项目的研究,进一步对国际口岸两国双园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开发操作做下阐述,这里主要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思路和规划成果。巴彦淖尔中蒙两国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的规划主要围绕口岸贸易产品(大宗矿产资源等)展开,依托口岸及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两国双园的联动发展。

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中蒙边境两国双园布局图

1、甘其毛都口岸:树立国家边贸特色城镇标杆

将甘其毛都口岸建设为国际保税物流小镇,打造智慧信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企业集聚区、国际化城市生活服务配套四大功能。

(1)口岸通关一体化。引入互联网+、大数据、行业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互的智慧口岸系统,实现报关、征税、查验、放行通关全流程的一体化作业。

(2)构建保税物流仓储体系。构建集保税仓储、简单加工、手册核销、出口拼箱、进口分拨、国际转口贸易、展示服务、检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保税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打造智慧物流港口。

(3)外贸企业集聚地。在线上线下集聚2000家对大宗矿产有需求的企业,重点企业在当地落地。

(4)国际化生活服务。打造具有明显蒙古特色功能、符合蒙古文化习俗、方便蒙古语言交流的生活环境,配套国际化学校、医院,真正成为边贸小镇。


2、蒙古边境经济特区:建设蒙古的“深圳”

推动蒙古两大基地深化矿产能源加工,未来力争发展为10万人规模以上的城市,发展商贸流通、农牧业建设、旅游服务、数字经济等多重功能,推动蒙古建设未来的经济开放特区。


3、甘其毛都加工园区:跨境产能合作示范基地

依托甘其毛都口岸进口资源、重点发展煤化工和金属冶炼为主导产业的自治区级进口战略资源加工园区。重点打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能源化工与有色金属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1)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借助口岸优势,利用蒙古优质的炼焦煤资源和金属铜资源,在园区内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转化。

(2)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打造集化工、冶金、建材、能源、装备制造为一体的有机产业链网,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资源梯级循环利用,实现产品项目的上下游一体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最终形成“三化合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4、综合发展服务平台:打造园区四大综合发展服务平台

由巴彦淖尔市政府委托政府平台企业,联合蒙古资源企业,并引入社会投资机构,共同构成园区平台公司并下设物流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外部链接第三方大宗交易服务机构,打造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