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五大模式及实践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 金鑫浏览次数:

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2018年可以说是乡村振兴“元年”,站在时代的风口,乡村振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于企业而言是转型升级、创造价值的新抓手,对农民来说,是脱贫致富的新机遇。在乡村振兴新时代下,我们在关注带给乡村、各主体的各方面红利之外,更应理智思考如何巧借战略东风解决贫困人口扶贫问题,自2013年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各行业各主体针对三农问题提出各类实施解决方案,面向未来,在扶贫攻坚上,需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种种措施。


所谓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情况下,要因地制宜扶贫,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发挥各地扶贫的“十八般武艺”。更需遵循“两不”,“三要”精神。

以救济式政策扶贫心态:一刀切的扶贫政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政策需求

单纯靠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政策制度安排只会暂时解决贫困问题,治标不治本

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从“政策输血”到“自我造血”

处理好经济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扶贫的关系

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基于市场环境及时代契机,东滩顾问认为,目前精准扶贫有五大创新模式——


模式一:科技扶贫——导入科技元素,输送智力,以智慧经济引领脱贫

“是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针对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状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引进成熟、适用的技术提高生产力,通过农业、科研、教育三结合等形式,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光伏扶贫、设施农业等。


 案例链接:中利集团——“智能光伏+科技农业”扶贫项目  

2015年,中利集团创新推出的“智能光伏+科技农业”项目,主要以集中式扶贫电站为主。将光伏支架桩距跨度扩宽到10米,组件高度抬高到4米以上,实现大型机械化农业。光伏组件单板安装、倾斜度等技术,满足了农作物太阳光照达到70%以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中利“智能光伏+科技农业”项目,创新了商业光伏电站扶贫模式。商业电站每年从农民那获得土地租金,农用光伏发电的土地将免费返回村庄,与此同时,中利集团利用光伏研究所帮助农民发展种植土地,并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实现“地租+高效农业+就业”的叠加收益。三年来,公司在江苏、山东、青海、宁夏建立了370兆瓦光伏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业为农场创造收益达5000多万元,已帮助20多个贫困村和1.3万多贫困家庭脱贫。


 案例链接:宜宾市科技创新引领精准扶贫的实践  

宜宾市属国家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通过三大主要做法实现市贫困人口由81.85万人减少到37.3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7% 下降到8.4%。

1)强化产业扶贫科技支撑,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围绕“茶叶、蚕桑、林果、畜禽、水产”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针对5个贫困县、471个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需求,以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引进了技术领先的种植示范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型等6大类型投资企业12家,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形成了全方位合作,聚集了各类科技成果专利100余项; 加快打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逐步推开。召开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制定了重点方案; 2016 年从省、市高校和科研单位选派了23 名科技专家到贫困山区县服务,从市县级部门分别选派了50 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和200多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新创业制度,推进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信息平台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

3)基层科技培训力度,贫困地区科技水平提升显著。2015年以来,承办了《四川茶叶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专题汇报会,围绕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提升川茶产业价值链和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研讨; 聚焦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抓好农业科技工作专题,培训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100 余人。


模式二:教育扶贫——构建新一代职业化农民队伍,培养农业人才引领脱贫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呈空心化,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复合型“新农人”梯队。

1、精准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设置生产经营型课程、综合服务型课程、专业技能型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多种课程打造农民培训的MBA。

2、构建农村术业专攻、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引入导入创新人才,培养本地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种植技能人才、社会综合服务人才,构建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案例链接:四川喜德县“农民夜校”助力教育扶贫  

2016年7月,四川省第一所“农民夜校”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成立,这所夜校至今已经开展培训20余期,受益人数近1200人。如今放眼四川的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共有4000多个贫困村开办了“农民夜校”。 四川省结合实施“远程教育扶贫行动”,将“农民夜校”打造成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着力打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结合实施“远程教育扶贫行动”,着力在“校点建设、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三方面推动“农牧民夜校”工作落地见效。全州共建设“农牧民夜校”1346所,确定夜校专兼职教师5500余名,已培训党员群众42万余人次。提供“菜单式”选学,整合县、乡、村三级培训资源,制定年度课程表。每所夜校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学送学,采取课堂教学、现场观摩、基地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培训。目前凉山州已创办“农民夜校”3745所,重在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


模式三:旅游扶贫——乡村振兴主抓手,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6年“特色小镇”席卷全国、2017年“田园综合体”成为投资蓝海,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途径,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休闲旅游度假的各市场产品,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农民主要收入主要有:

 1、土地流转:

主要通过流转土地挣租金、参与经营挣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三大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农产品供给:

生态农产品优先满足本地旅游需求,保障产品销路。

 3、旅游服务提供:

当地农民直接参与到住宿、餐饮、接待等旅游全产业链各过程,增加收入。


 案例链接:凉风村:从国家级贫困村到乡村旅游新圣地的惊人蜕变  

2016年6月,为助推精准扶贫战略,由重庆市工商局、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共同打造的微企创业梦基地“梦乡村”,最终花落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短短一年,凉风村从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美乡村、旅游富乡村和创业梦乡村的“三村合一”。凉风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其中贫困户79户、236人,为推进凉风微企梦乡村建设,加快产业发展推动农旅融合,打造旅游“富乡村”;与大众创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微企创办,打造微企“梦乡村”;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美乡村”。目前,凉风梦乡村及周边已形成较完备的休闲旅游产业链,现有渔家乐、农家乐等休闲旅游配套服务主体43家,住宿1000间,餐饮单次接待能力1.5万人,住宿单次接待能力1500余人。同时凉风村还将根据节气变化,举办四季八节活动,春季踏青赏花、夏季摸鱼戏水、秋季品果裸心、冬季健身养身等应季活动,让凉风“梦乡村”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有花可赏、有果可品、有丰富休闲活动可参与。


模式四:电商扶贫——精准营销拓宽渠道,解决产品滞销,以产品品牌化引领扶贫

   建设本地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打造农村电商特色乡、特色村、特色园区,首先,带上品牌标识,积极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争创省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其次,通过整体品牌进行整体外在包装,实现品牌包装规模化、符号化、形象化,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再次,精准对接市场,实现销售渠道精准化精细化投放,让原产地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得到精准的销售渠道,让消费者能放心买到原产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推进扶贫地区当地特色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


 案例链接:尊天农业“互联网+农业+扶贫”模式  

尊天农业大荔冬枣示范基地是大荔县品牌冬枣产业园,是以特色冬枣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占地1800亩,是陕西省第五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通过整合新型互联网力量,大农圈联合了中国商报网、中国网、TOM消费网、新华网(健康频道)等26家媒体力量,并和齐峰果业、天猫、聚划算等微商电商平台合作与西安大奥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网红们一起,为“大荔冬枣”品牌传播和产品营销助阵。通过资源整合,切实改进助农模式,增加收入,使广大枣农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展现了陕西农业大企业“互联网+农业+扶贫”的特色农业之路。


 案例链接: 陇南市电商扶贫案例  

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虽有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2015年初,陇南市经批准成为全国电商扶贫首个试点市,其后通过网店带动、电商产业带动、电商创业带动、电商就业带动和电商入股带动,促进电商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到 2016年底,全市共发展网店超万家,两年网络销售农产品64亿元,718万人实现就业。其中, 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980家,带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做法:

1、强化政策扶持。设立电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网店建设、网货开发、教育培训。

2、建立网店带贫机制。 通过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方式,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网上代购等服务。

3、加强电商技能培训。组织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学电商、开电商、用电商。

4、完善电商发展产业链。加快完善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等产业链,提高电商运营效率,吸纳贫困农民就业。

5、培育农特产品网销品牌。许多做电商的农民开始注册商标,对产品开展食品安全QS认证,提升了当地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


模式五:金融扶贫——让金融的“活”水,浇到扶贫产业的“根”上

面对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地方财政局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明确风险补偿金的使用及操作规程,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扶贫。金融机构基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生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来改变扶贫对象的经济窘境。金融机构引导扶贫成效好的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切实发挥贷款资金效益,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案例链接:建设银行绵阳分行整合资源、靶向治疗,精准扶贫北川县陈家坝乡  

该行通过调查研究找准“贫根”、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规划,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四坪村实际,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山区“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传统生态养殖。同时,搭建平台,土货“洋”销售。建立由贫困村合作社参股的“天府农场”电商平台公司,四坪村生态养殖合作社成功入驻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平台,2015年该行协助四坪村分别在“淘宝”和“善融商务”上开设店铺。由建行、四坪村委与三户贫困村民签订了三方定向扶贫帮扶协议书,为每户未脱贫村民提供2万元无息贷款作为本金入股参加四坪村生态养殖合作社,并安排其参加合作社劳动,获取收益一部分归还贷款本金,一部分用作生产生活资金,预计在2018年三户村民将实现脱贫。


 案例链接: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探索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在全国率先通过“省级统贷、省级+市县采购”融资模式,有效解决各地区操作差异化造成的融资难题。“省级统贷、省级+市县采购”模式主要是通过省级投融资主体,统一承接各市县的易地扶贫贷款资金,协调地方财政,实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统筹承接贷款,加大全省项目的推进力度,增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保障能力。2016年4月,国开行向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体授信485亿元,支持144个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受惠群众达到116万人。


东滩顾问认为:面向“农民、农业、农村”,不论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各类创新扶贫模式,都需以“农”为魂,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面向未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与时代契机中,更多创新模式将继续涌现,始终坚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早日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精准扶贫成为书写“中国梦”伟大的篇章 。

——全世界做出扶贫成功的“中国样板”。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