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经济背后的城市发展

发布作者:尹福臣浏览次数:

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经济社会效应正在推动城市功能和地位的变化,高铁片区/高铁新城成为城市空间演变的助推器。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各地掀起了规划和建设高铁新城区的浪潮。几年过去了,人们发现高铁是把“双刃剑”,高铁加速要素流动,导致城市层面的“马太效应”,相应的高铁新城区发展境况差别巨大。

总体来说,由于建设时间不长,大多数高铁新城区还处于规划和建设初期,真正成功的高铁新城区还非常少。近两年,随着中国步入新常态,高大上的高铁新城规划少了,有关高铁新城的谈论也少了,高铁新城区建设进入了更加务实的阶段。我们尚且称之为新高铁时代吧,高铁还在延伸,高铁网还在拓展,笔者试着以高铁经济的视角,分两篇对高铁经济与城市发展、高铁新城区发展模式做了梳理,此为第一篇。


一、高铁的三大效应

高铁形成的区域串联将给沿线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同城效应资源再配置效应经济社会变革效应三个方面。

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的地区间发生重要联动效应,高铁的建设加快了沿线的同城化。高铁同城效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休闲活动空间,推动了城市功能在城市内及城市间的重新布局。

资源再配置效应。高铁打破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原有的基础交通、物流运输等格局,带动了生产要素和资源在沿线的重新配置,进而引导相关产业重新布局、整合。高铁引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首先作用于人力密集型的产业领域,如消费经济、旅游经济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经济。

经济社会变革效应。高铁缩短了沿线城市间的实际距离,促进思想观念的交流和学习,使得人的活动空间加大。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人们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时间等基本概念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将极大地刺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高铁是把“双刃剑”

交通枢纽衍生枢纽经济,成为区域新增长极。高铁成为汇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节点,也成为发展商业、商贸、商务、娱乐、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首选之地,往往能迅速成为区域交通、产业、商业中心。

高铁增强了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可替代效应。优秀城市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利用便捷快速的高铁对其他城市产生“虹吸效应”,使资金、人才等要素向自身聚集;高铁缩短城市间距离,同时也提高了各地产业间的替代性。


 【链接】高铁时代下的合肥产业崛起  

2008年合宁高铁开通,合肥到南京从原来的4小时变为1小时,到上海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根据规划,未来合肥将贯通11条高铁线路,“米字型”格局将成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周边人口向合肥聚集趋势明显,高铁枢纽进一步强化服务优势。合肥是豫皖鄂人口大量流出地区中唯一人口高速增长的地区,米字型的高铁枢纽形成以后,枢纽经济将进一步强化城市中心地位。

产业发展高歌猛进,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主战场。联合利华首先从上海迁到合肥,以后合肥吸引外地资本拉开大幕,固定投资高歌猛进。已形成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链接】高铁经济下的黄山——只增客流不增效益  

高铁黄山北站于2015年6月开始投入运营,距黄山风景区直线距离30公里,距离黄山屯溪国际机场15公里,为合福高铁、杭黄高铁交汇枢纽站点。合肥、南京、杭州、南昌、福州等城市到黄山的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当年黄山游客增幅达13%,其中福建、北京游客较往年明显增加。

但是,黄山面临杭州的竞争,人来的快,走的也快。杭黄高铁通车后,杭州至黄山车程为100分钟,城市间距离大大缩短。黄山旅游服务设施与旅游产品发展较为落后,高端酒店数量不足,在杭黄高铁开通后,游客更多选择到杭州过夜,旅游消费转移至杭州。黄山带来客流,但经济效益依然不足,2016年黄山旅游收入450亿元,较2015年增长12%,而杭州保持了17%的高速增长。


三、高铁经济与城市发展

从港口到高铁,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变革,拓展城市空间和丰富城市功能,推动“城市枢纽”升级为“枢纽城市”。以高铁为核心所形成的快速综合交通枢纽,将颠覆传统产业梯度转移,正在改变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高铁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逐步递进的四个层面一是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二是人流带动的产业布局调整;三是城市群内部功能空间重塑;四是区域开发向纵深拓展和区域开发新轴线。

1、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  

高铁的三大效应,首要的就是同城效应,即工作、休闲和生活可以在不同的城市。这方面比较凸显的是在一线城市周边,如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昆山;当然也有反向的,如未来的雄安新区,会出现很多工作在雄安、居住在北京的现象。这种不同城市间的功能分工和通勤往来,一定会带来很多新的消费,促进城市间的多元交流。

 2人流带动的产业布局调整  

在这方面,我们先看一下法国里昂的例子。在TGV通车之前,里昂受巴黎的极化效应影响,成为逐渐空心化的城市。TGV通车后,巴黎产业开始沿线向外转移,随着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快速流入,里昂实现了经济崛起成为法国第二大城市。

从产业发展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升级,由传统丝织业走向高级丝绸、丝绸研究与设计、航天用特种纤维,并促进化学工业发展;二是创新经济发展,包括汽车(完整产业链)、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化工(化工研发基地);三是特色旅游节点,包括丝绸旅游、医疗旅游。

从国内看,合肥、长沙等城市,成为高铁新贵,与里昂的发展路径也差不多。合肥的例子在上面已经介绍了,这里再讲讲长沙。武广高铁开通后,长沙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仅2009、2010年两年间,就承接了3000多个产业转移项目。长沙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开始逐步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承接了很多珠三角的制造业转移项目。另外一点也值得关注,长沙被称为娱乐之都,这方面吸引了北京、武汉、广州等沿线城市的很多客流。

 3、城市群内部功能空间重塑  

高铁经济对城市群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高铁网络扩大了城市群的范围,打破了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和功能空间格局。

以长三角为例,高铁网络加速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扁平化与去中心化,长三角城市群将面临产业环节和城市职能重新分工。从“以规模与体量论英雄”到“以特色与质量定角色”,从“中心城市论”到“城市群生态”,长三角正在打破行政区划,形成“超级中心城市+功能节点城市”格局。

一是超级中心城市。承载高端服务职能与城市文脉,如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二是产业功能城市。承载区域的产业科创与先进制造功能,如安亭——汽车产业创新中心,昆山——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太仓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三是旅游功能城市。承载区域的休闲度假等功能,如乌镇、千岛湖、黄山等。

沿着城市群功能空间重塑的思路,很多地方在新高铁时代都面临着重新定位。我们在做潍坊高铁新城项目时,对潍坊发展进行了新的评估。山东前几年发展的减速也与半岛核心区远离高铁通道有关,随着京沪第二通道和半岛高铁网建设,山东也有望凭借高铁实现新的崛起。

未来,潍坊将成为京沪第二通道与济青高铁、潍烟连接线的交汇点,从东部沿海看,潍坊到北京将有原来的4小时缩短为2.5小时,潍坊到上海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为3小时;从山东省看,潍坊将成为山东的高铁枢纽,成为连接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的枢纽城市。潍坊应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和枢纽经济,向区域中心型城市转变,推进制造业升级、科创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


 4、区域开发纵深拓展和区域开发新轴线  

2016年,发改委发文《发挥高铁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通过高铁通道建设,推动区域国土开发向纵深拓展;连接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吸引沿线客货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形成带状地域经济通道,培育国土开发新轴线。

中国幅员辽阔,高铁对时空距离的缩短,助推了更远地区的开发建设。比如嘉峪关,兰新高铁开通运营后,沿线西部城市嘉峪关全面融入西宁、兰州、乌鲁木齐三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地位迅速提升,仅高铁开通的前9个月全社会旅游收入就实现同比增长36%,旅游人数同比增长38%。

这方面,再讲一个我们做过的项目——贵州省安顺黔中高铁新城项目。安顺处于沪昆高铁贵湘特色旅游带的西部节点位置,将接入沪昆高铁、贵广高铁、安六城际高铁、隆百铁路为代表的全国高铁(快铁)网络,快捷连通长三角、珠三角、滇黔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拉近与国内发达区域经济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安顺境内有三个高铁站台,未来有望成为贵西新城枢纽龙头。

结合贵西新城枢纽龙头的研判,我们提出了安顺黔中高铁新城的发展设想:以旅游服务产业为核心,以康养服务产业为特色,以服务外包服务产业为支撑,构建互为支撑、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

旅游服务升级。围绕两大交通枢纽做文章,打造多层次的旅游集散体系,做好旅游集散服务;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能级,集聚旅游服务各大要素,发展丰富的旅游服务业态;做强旅游度假功能,开发多元化的旅游度假功能产品。

健康示范引领。立足安顺健康资源,尤其是多形式的中医药资源,以中医药康养服务为特色,引领安顺大健康产业突破发展;顺应贵州大健康格局,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引领贵州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争取国家示范。

产业协同发展。立足区域产业上下游规律,聚焦于服务外包环节;与贵安新区协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外包产业,如智能软硬件测试、数字内容开发外包等;与贵州产业战略协同,发展贵州三大产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外包,如健康培训、数据培训等。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