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内河航运发展纲要
临港区域的三种发展模式
新时代的临港区域发展趋势
案例链接:世界港口典范——荷兰鹿特丹港
※动态资讯※
2020年6月4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明确到2035年,内河千吨级航道达到2.5万公里;主要港口重点港区基本实现铁路进港;内河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比重达到9%;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主要港口(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占比显著提高,船舶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实现应收尽收、达标排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河航运广泛应用。到2050年,东西向跨区域水运大通道高效畅通,南北向跨水系联通,拥有一流港航基础设施、一流航运技术装备、高品质航运服务、智能化安全监管。
※主题解析※
临港区域是一种依托港口而生存和发展的特殊区域形态,其形成的前提是港口的存在,其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港口规模和业务的发展。根据港口规模、功能和能级的不同,临港区域存在单纯的港口区、港口经济区、临港产业新城三种发展状态。
(1)港口区
港口区由水域和陆域所组成,水域通常包括进港航道、锚泊地和港池,陆域设施包括泊位,码头前沿作业区以及后方的堆场。作业区一般根据货种、吞吐量、货物流向、船型和港口布局等因素,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装卸生产单位。
(2)港口经济区
港口的功能可归纳为物流服务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四个方面。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口物流、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港口经济区又分为港口区+物流区、港口区+工业区、港口区+商贸区以及混合发展的多种状态。
(3)临港产业新城
因港口规划城区,或城区因港而兴,港口与城区两者互为依存,互为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临港新城区一般都是伴随着新建港口而新兴的城区,港、产、城联动发展形成临港产业新城。港产城联动,成为实现港口价值最大化的一种主流模式。
※主题观点※
新时代的临港区域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港口城市一直站在中国经济开放的最前沿,港口和临港区域的发展始终备受关注。近年来,港口资源过剩和港口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加上航空和高铁发展对港口地位的影响,要求港口和临港区域加快转型升级,而新建港口更要从开始就做好谋划。
一、临港区域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8个运输系统布局。河港方面形成了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淮河水系、京杭运河等内河港口体系。
1、港口发展进入新常态
港口是一个由需求驱动的行业,行业增长主要取决于下游需求。整体看,中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与GDP增长趋势整体保持一致,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速高度相关,经济周期性较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港口发展也进入新常态。
在港口货物吞吐总量方面,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的1.8-2.0倍左右,2019年沿海港口完成91.88亿吨,增长4.3%;内河港口完成47.63亿吨,增长9.0%。随着内需驱动力的逐步增强,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进一步低于经济增速,内河港口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
从上游运输货源看,主要分为集装箱、干散货和液体散货。集装箱为海上货运主要方式,与进出口贸易景气度相关度高;干散货中主要分为煤炭和金属矿石,为工业原材料,与腹地内工业行业及企业的景气度相关;液体散货主要为原油和成品油,需求的大小取决于化工、炼化企业的景气度、交通运输的消耗以及战略石油储备等。
2、海港资源进入优化整合阶段
中国沿海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2018年沿海建设完成投资563.40亿元,2019年为524亿元,下降6.8%,沿海港口已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未来沿海港口整体投资规模或将进一步下降。
同时,港口间的功能和地位,也随着产业布局调整而变化。环渤海湾存在众多枢纽港与干线港,各港口在大类货种间竞争激烈,但随着多个大型钢铁、石化项目落户营口鲅鱼圈,营口港地位开始凸显。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以宁波-舟山和上海港为主,其中宁波-舟山港以货物吞吐为主,上海港以集装箱吞吐为主,其他港口竞争力相对较弱。但随着江苏长江沿线重化工产业向沿海转移,连云港、盐城临港区域将会高调崛起。
从未来发展看,海港资源优化整合将是主旋律。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在浙江省港口一体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后,江苏省、辽宁省、山东省、福建省和广东省等多地港口也开启了优化整合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省内港口的竞争激烈,提升港口资源的利用效率。
3、内河港口建设迎来机遇期
近年来,虽然内河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波动式增长,但总体处于大发展阶段,2018年达627.90亿元,为近年来最高点。这主要得益于产业转移以及“公转水”环保政策等因素,促进了内河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2020年5月29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到2035年中国千吨级航道倍增,达到2.5万公里(2019年为1.38万公里),引领内河航道的规模化发展。这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内河港口大发展的机遇期。
内河港口建设基本沿着海港发展的轨迹,强化港口枢纽辐射功能,推进资源整合完善港口布局,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在港产城联动方面,内河港口区域发展相对滞后,除了沿长江、珠江等大港外,大部分港口仅仅有物流功能,这也为新一轮河港发展提供了机遇。比如徐州临港新城正在以“港产城”联动发展思路,依托双楼内河港河海联运开放平台、保税中心跨境电商平台等载体,打造一个功能完善、潜力巨大的临港制造先行示范区。
二、临港区域的发展趋势
港口发展遵循着代际升级的轨迹。目前,香港港、新加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等国际性大港是第四代港口的典型代表,除保持了强大的集散功能外,还具备集商品、资本、信息与科技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功能,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港航、港际联盟。而我国大部分港口仍处于第三代,除香港港、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天津港等大型港口,不仅带动了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繁荣发展,而且在国际航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已逐步进入第四代港口行列。
结合以上对临港区域发展态势、政策的分析,我国大部分临港区域进入转型升级发展阶段,技术升级、业态升级、产业升级和开放升级,成为临港区域升级的四个主要方面。
1、技术升级:打造绿色港口、平安港口、智慧港口
(1)绿色港口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港口基础设施绿色化,强化污染防治、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加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二是港口物流绿色化,重点是散货集装箱化运输,推动散货集装箱“门到门”全程供应链运输,通过在铁路、港口、海运等供应链各环节的标准化,真正实现低能耗、无污染的散货绿色运输。
(2)平安港口
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港口航运及作业安全,强化港口安全保障与应急能力,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强化船舶安全管理;二是加强港口危险货物管理,着力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构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的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体系。
(3)智慧港口
主要包括智能化港口系统、智慧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三方面。其中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船舶、港口、航道、航行保障、安全监管以及运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港口码头和航运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其次,发展智能理货、堆场装卸、仓储智能管理等,探索建立“货运一单制、信息一网通”的港口物流运作体系。发展无人驾驶智能跨运车、无人驾驶电动重卡,实现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自动化,可以大大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
第三,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航运服务交易线上操作。比如香港港口通过“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将进出口公司、托运人、航运公司、运输设施使用者、银行、保险公司和海关联系起来,互相交换所需资料。
2、业态升级:港口功能叠加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装卸堆存业务是港口的基础业态,目前仍然是港口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基础上,可以发展物流服务、交易服务、供应链服务等业态。总的看来,尽管近年来传统主业利润增长乏力,商贸物流业务在港口企业中的收入比重较高,但利润贡献占比偏低。
(1)港口+物流
整合港口物流链上下游资源,打造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管理健全的交易服务体系,为客户定制一整套从货物原产地直达企业生产线乃至产成品集疏港的物流运输体系,实现了贸易货物运输“门到门”。
(2)港口+大数据
通过整合供应链,港口得到了海关、引航、货主、代理企业等单位的数据,这些数据又反哺到港口和企业的营销、生产、管理系统,不仅提升了港口的集输运效率而且降低了客户的运输成本。
(3)港口+供应链服务
港口作为货流集聚的地方,可以叠加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交易、金融功能,主要发展的方向包括大宗商品交易、产业供应链服务、消费分销服务三个方面,这样的港口可发展的服务业态就丰富了,临港区域也有望成长为新枢纽经济的集聚区乃至全球经济中的重要节点。
3、产业升级:产业链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步推进
临港区域的发展,取决于港口能级,但更重要的是变物流为“物留”,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升级。对大部分临港区域来说,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抓好传统产业转型,扩大新兴产业增量,构建临港产业新体系。
(1)产业链升级
早期的港口经济产业较为杂乱,很多临港区域集聚了钢铁、化工、造纸、造船、木材加工、粮油加工等众多门类项目,有企业无产业现象明显。近年来,一些省份主动顺应全国产业布局调整,重化工业加速向沿海布局并形成产业集聚,正在催生新的临港产业高地。比如唐山港、日照港依托省内钢铁产能整合,打造新的精品钢生产基地;连云港徐圩新区成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
(2)产业结构升级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二是临港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向着高端旅游、文化、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等新型服务业转型升级。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珠海高栏港区的新兴崛起。珠海高栏港抢抓广东省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等重大机遇,努力构建起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港口物流为主导的“3+1”产业体系。先进装备制造形成以中海福陆、三一港机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激光打印机、海缆通信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装备产业。清洁能源引进中海油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LNG接收站、依海天然气热电联产、钰海天然气发电等优质项目。新材料形成以动力锂电池材料全产业链为主的产业集群,引进了电解液、三元正极、硅碳负极、隔膜、碳纳米管、氟材料等高端材料生产项目。
一个是深圳盐田河临港产业带的发展。2015年,深圳盐田港积极从“通道港”变“枢纽港”规划临港产业带,重点形成“现代物流业”和“创新型产业”两大聚集区,配套发展航运服务、港口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以发展供应链管理和金融、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产业为主,“创新型产业”以发展港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生命健康、服务贸易和创新型总部经济为主。
4、开放升级:从保税区、综保区、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港口区域一直处于中国开放最前沿,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将引领中国经济开放走向新的高度。
(1)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成为很多临港区域积极争取的最重要的政策区域。
(2)自由贸易试验区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也多依托港口和临港区域探索新的开放试点。随着具体措施的落实,将对临港产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比如国家出台《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于宁波加速油气进口、储运、加工、贸易、交易、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将是巨大利好。
(3)自由贸易港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上的开放平台就是自由贸易港了。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将率先在自贸区的基础上建设自由贸易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已获批,广州、天津等地也在积极申建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增加了城市与全球、城市内的贸易及商业活动,可以快速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案例借鉴※
世界港口典范——荷兰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广阔的腹地和发达的临港工业是鹿特丹港口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因而成为“加工拉动型”港口的典型案例。
通过比邻的莱茵河与新马斯河,通过水路陆路和欧洲铁路系统,鹿特丹港的服务覆盖几乎所有欧洲偏港和腹地。鹿特丹港在货运码头后方建设不同功能的物流园区,构建起多样化的多式联运通道,分别为大宗产品、木材、钢材、石油、化工、机电产品等提供储存配送服务,打造欧洲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
在产业发展上,鹿特丹港最早发展造船业和水工产品制造业,逐步形成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钢铁、食品等主的临港工业,并成为全球炼油和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欧洲农产品加工和交易中心。进入后港口经济时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逐步赶上第二产业,成为临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领先的港口之一,鹿特丹港积极推动港口物流数字化转型,包括引入服务货主承运人的集装箱货物跟踪应用“Boxinsider”、服务航运企业的港口挂靠相关信息交换应用“Pronto”以及实时监控气象水文等数据的物联网平台等,积极应用物联网、区块链、3D 打印等前沿科技,比如能全程感知振动、俯仰、位置、噪音、空气污染、湿度和温度等信息的智能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