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经济转型——从内陆走向海洋

发布作者:东滩产研院 浏览次数:

一、福建省长期以来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内陆经济特点鲜明

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原因,福建省形成了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虽然为东南沿海省份,但内陆经济特点鲜明,海洋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1、福建省承接产业投资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产业投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福州、厦门和泉州等闽东南地区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原材料及税收优惠,承接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以出口导向为其市场指向,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等加工贸易形式为主导。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建省产业承接重点开始转向电子信息产业。1995年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6亿元,而2004年增加到1422亿元,其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6%,在全省工业行业中,连续9年居于首位,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组装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条末端,附加值低。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末开始,福建省产业承接重点转为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稳步上升,2002年福建省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与轻工业比重为50%∶50%,2005年更高达55%∶45%,意味着福建省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2、福建省内陆经济特点鲜明,传统产业主导

由于特殊的产业发展历史,现阶段福建省产业呈现出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轻工业和石化、船舶等重化产业主导的格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为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资源加工业、组装加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虽为沿海城市,但海洋资源利用有限,海洋产业中重化产业比重较大。从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厦漳泉城市群来看,厦门市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3家,占全市企业数的56%;泉州市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2011年完成产值3830.02亿元,现价增长2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1.5%;经济总量占泉州市四分之一、占福建省十六分之一的晋江市,纺织服装、制鞋制革、陶瓷建材、食品饮料、伞业、纸制品为6大传统支柱性产业集群,虽然规划了飞机制造、光电能源、装备制造、高端印刷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目前只引进个别企业,发展十分有限;漳州亦是如此,海洋产业中石化、造船占据了较大比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厦门、泉州、晋江、漳州几个沿海城市,基本上走的还是内陆经济发展模式,传统产业主导,福建内陆地区经济更是产业层级低,新兴产业发展极为落后。


二、产业转移大潮下,福建省产业面临被转移危机

1、我国东南沿海向中西部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区域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发展受到国家关注,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更低的人力成本优势与投资政策优势使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类型已从东南沿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内陆城市承接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移为主。在郑州高新区的一次招商会上,10多家福建泉州服装企业与90家豫企举行订单转移对接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十二五”期间,重庆市提出了“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的战略构想,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成都市也提出了“到2017年,建成世界软件名城、全国一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和中西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市”的规划目标,电子信息已不再是长三角、珠三角未来的优势产业。

2、“零资源经济”特点使福建省传统产业面临被转移危机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土地、人力成本都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面临被转移危险。福建省很多地方经济呈现“零资源经济”特点,即原料和“资源”两头在外,例如,南安市利用当地资本、智力、市场等优势,充分调动、开发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自然资源来到南安,大做“无中生有”的文章,几乎没有石矿,却汇聚了全球最多的石料矿材,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加工基地;不产钢材、铜材,不产高岭土,却造就了全国最大的水暖、阀门和卫浴产品生产基地;产粮甚少,不产棉花,却有着名震东南的中国粮食城和全国最大的童装生产基地之一。晋江市亦是如此,从新疆运来纺织原材料,从周边地区吸引劳动力,加工成衣后销往国内外市场。“零资源经济”不具备地方根植性,在遭遇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被转移是未来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即使不被转移,也不具备发展的持续动力,这种耗时费力的“物的运输”加之“人的运输”将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淘汰。


三、发展海洋经济是福建省产业转型的有力抓手

1、海洋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条件

作为海洋大省,福建拥有陆域海岸线3752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居全国第二位;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全省人均海滩涂面积是全国人均面积的21倍;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546个,岛屿岸线2804公里,岛屿数量和岸线长度均占全国的22%,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二位。福建省沿海属大陆架浅海,台湾海峡平均水深50米,是东北亚通向南亚、西亚的首选航道。这是都是发展海洋产业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

2、国家政策支持,给予发展动力

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通知明确,以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支持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八省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并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海域使用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等4个专项资金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另外,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培育和壮大沿海经济带,主要是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城市集群发展为平台,鼓励人口和产业活动向沿海城市地区集中,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临海产业集群,使沿海经济带获得先行发展。

3、具备发展基础,未来潜力巨大

作为海洋大省,近年来福建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发展,打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型先导产业。海洋科技已经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4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占福建经济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其中,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7%。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5年来,福建利用6.18平台,促成海洋科研成果与本省企业成功对接项目超过500个、总投资约56.5亿元,目前,50%以上的对接项目已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海洋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


四、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策略建议

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的海洋产业发展较早,各具特色。浙江以海岛为特色,舟山群岛新区正在打造的国际物流岛将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核心,而山东以数量众多的海湾著称,复合型水产养殖、制造业、旅游业等等,将会成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领域。”广东将构建“三区、三圈、三带”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对接合作。福建省作为后起之秀,发展海洋经济在产业选择、招商策略、区域布局方面需要突出特色。



1、聚焦资源特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福建省的海洋资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二是科技资源,三是市场资源。从自然资源来看,福建省拥有“港、渔、景、涂、能”五大优势资源,其海岸线曲折程度,名列全国之冠,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为国内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潮汐能具有可再生性、清洁性、可预报性等优点,在我国优化电力结构,促进能源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潮汐发电顺应社会趋势,有利于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潮汐能发电可以成为福建省的优势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从科技资源来看,在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领域,福建省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优势突出。厦门集聚了北大之路、麦克奥迪、瑞声达、蓝湾科技、金达威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制药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海洋与生物制药产值超百亿元。除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厦门在该领域拥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7个部省级工程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可为集群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从市场资源来看,福建省可以大力发展游艇产业。闽南地区是福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产生一批富豪阶层。以厦门为例,厦门的企业和个人一年以来购置的价值200万以上的游艇和帆船达到了10艘,而民间财富聚集的泉州地区,对游艇的需求潜力越来越大。厦门是国内外知度较高的城市又是个枢纽中心,除了闽南有富豪阶层外,厦门城市魅力能够辐射江西、浙江等省甚至还能吸引山西、内蒙古等北方富豪。从地理位置来看,厦门、漳州又靠近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海路交通便捷,将有很好的客源基础。

2、积极对接台湾海洋产业转移

ECFA协议的生效以及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福建省对台合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借助与台湾的“五缘”优势以及产业合作基础,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要积极对接台湾,承接其海洋产业转移。

游艇业发达的台湾是世界第五大游艇产地,产量曾高居全球市场的三成,有“游艇王国”美誉。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台湾生产的游艇开始走向中型和大型化,部分台湾游艇制造厂家还能建造70~80英尺或更大的游艇。但是岛内劳力缺乏,成本日渐高涨,台湾游艇制造商将大量生产任务转移到岛外。从船舶工业基础来看,省内游艇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为厦门、漳州,都是承接台湾游艇修造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起步相对较早,在生物科技应用、投资机制、投资经验、整合型高级人才、代理加工生产和国际营销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台湾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市场规模狭小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台湾最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从事代工生产,不能够为生物科技提供所需要的高速电脑、资料库、分析软体、作业平台,因此,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寻求产业转移合作是其发展的方向之一。厦门等城市借助区位、政策、资源优势承接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是其海洋产业发展的可取路径。

此外,台湾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和深层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方面也具备发展优势,福建省应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两岸海洋产业全面合作。

3、以厦漳泉区域为重点布局

厦漳泉区域有“闽南金三角”之称,经济总量占福建省近48%,2010年泉州GDP3570亿元,厦门GDP2054亿元,漳州GDP1400亿元。早在2005年,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就通过了《厦泉漳海洋管理行动方案》《厦泉漳三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厦泉漳三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长联席会议制度》,并提出了加强三市海洋管理的行动纲领。

厦门可发挥集装箱干线港、保税港区和特区政策优势,加快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充分利用海洋生物科技资源与现有产业基础,搭建对台合作软平台,着力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壮大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培育实力强大的特色产业集群。

泉州市可抓住台商投资区建设契机,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借助环泉州湾区域与晋江滨海新区开发,发展壮大装备制造、能源、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游艇、海洋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促进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漳州重点加快南太武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以装备制造、特殊钢铁、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以荷兰豪氏威马海上起重机、海底铺管设备和海上石油钻机等高端海工产品生产以及美国诺尔港机龙头项目为牵引,建设成为全国品类最齐全的海洋高端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