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创新区,抢占未来产业先机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当前,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我国产业被动向外转移已成大势,除了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大力布局未来产业,已是我国能否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近两年,排名前列的国家高新区/开发区,以及各类城市创新区,已开始全面布局未来产业,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规划到2030年建设30个未来产业先导产业园区,培育300个未来产业优质企业,形成若干个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值此岁末之际,我们再对未来产业和城市创新区做些梳理。


一、全球瞄准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先机,进行产业前沿布局,已是大国博弈的决胜关键,世界主要经济体重视顶层设计,持续加强对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布局。

美国:2023年,发布《美国政府关键和新兴技术(CET)国家标准战略》、《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促进量子技术、生物燃料、数字技术等领域发展。

德国:发布《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跨越式创新署自由法案》、《量子技术行动计划》、《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发展量子、新能源、生物、材料技术等领域。

英国:发布《科学技术框架》、《投资2035:英国的现代工业战略》,打造“科技超级大国”等,发力5G、6G、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法国:发布“绿色产业法案”计划、“法国2030计划”、《国家量子技术战略》、“未来工业”计划等,重点关注本土绿色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

日本:发布第三期战略性创新推进计划(SIP)、“综合创新战略2023”、《宇宙空间安全保障构想(草案)》,重点关注核能、低碳以及宇宙探索安全等领域。

韩国:组建国家战略技术特别委员会,制定《以任务为导向的国家战略技术路线图》,促进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等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布局六大未来产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布局未来产业,已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信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多领域实现突破发展。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突出发展6大未来产业领域,将会引领发展一大批产业新赛道。

1、未来制造:新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大数据、数字孪生、AI等技术应用,推动智能制造走向覆盖“虚拟仿真设计-柔性生产-精益管理”一体化大模型赋能制造以及数字孪生工厂、工业元宇宙应用的新时代。

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在材料、医药、农业食品、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技术和下游市场的逐步成熟,迎来万亿赛道,杭州、深圳等地重点布局。如农业领域,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产品的推广应用。

纳米制造:具有高精度、多功能性、定制化、低成本和环保友好等多方面的特点,随着新兴纳米技术突破,催生了纳米智能传感器、纳米机器人、纳米微型医疗设备、纳米光刻机、纳米药物研发等产业的发展。

激光制造:激光技术广泛应用,除了传统的加工领域,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等都开始使用激光加工设备进行激光切割、焊接、打标、刻蚀、打孔等,测量和检验领域,也开始应用激光光刻、激光检测、激光控制等设备。

循环制造:中国已经步入了机电产品、汽车、家电等的产品报废高峰期,再制造可延长设备平均使用寿命2-3倍,行业迎来广阔前景,旧件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此外,柔性制造、共享制造两类型制造业模式,也将使得搭建柔性制造工厂、共享型的制造工厂、激光加工中心、3D打印服务平台等,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布局模式。

2、未来信息:持续迸发向“新”力

下一代移动通信:6G技术已走上发展快车道,通宇通讯等企业在6G方面已经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仅2024年前9个月,6G产业链新增相关企业7.7万家。

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北京、上海、深圳、安徽、重庆等多地均出台扶持政策,低轨卫星核心商业应用场景多,包括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信等,将高速发展。

量子信息:得益于政务等场景的开放,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相继步入产业化“快车道”,提高应用领域生产力水平。

光芯片:区别于集成电路IC芯片,光芯片性能的提升不完全依靠尺寸的减少,更注重外延结构设计与成长,国产化进度持续推进,未来中国将成为光芯片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人驾驶、VR体验、智慧家居等领域将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AI核心产业中,低功耗、高效能的边缘AI芯片将成为下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人形机器人也经历着从“概念萌芽”到“实质落地”的蜕变,赛道融资火热,商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3、未来材料:发展基石和先导

碳基材料:我国正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能规模不断扩张。未来十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翻3-4倍,到2030年达到40万吨。碳纳米管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

半导体材料:下游需求市场飞速增长,伴随信息技术的升级,半导体材料技术不断迭代,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纳米材料:我国实现了30微米弯折半径小于0.5毫米的技术突破,性能进一步提升,将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应用到智慧医疗、汽车等领域。

金属新材料: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研发、储备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有色金属品种,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减震性好、电磁屏蔽性好,在航空航天、汽车、军工、医疗、通信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尚未实现真正工程意义上的大规模应用,将迎来大发展。

4、未来能源:共创可持续未来

氢能:2024年,系统成本下降,国内越来越多的化石能源企业将建更多的包含加氢在内的综合能源站,氢能商用车的销售量也会进一步提升。

新型储能: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快速发展。

生物质能:截至2023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全国并网装机达441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980亿千瓦时,行业将迎“生态价值+售能”新模式。

可控核聚变:上海公司能量奇点宣布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为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5、未来空间:升级大国重器

空天技术: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辐射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据统计,当前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进入生物、医疗等行业。通信、导航、遥感等商业航天服务领域日益广泛,航空器等设备生产以及技术服务行业等领域快速成长。

深海技术:大洋钻探领域的新突破,推动深海资源开发,促进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相关产业发展。

深地技术:随着深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发展,带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相关领域技术和产品创新。

6、未来健康:共筑健康未来

细胞和基因技术:技术、政策、市场三方驱动,发展势头强劲,CAR-T等领域持续产出新成果,上海、江苏等地加快构建从细胞测序到药物研发的产业生态,产业化加速。

脑机接口:“意念控制”成现实,我国脑机接口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医疗领域正积极迈向临床应用,相关的新设备开发迎来机遇。

器官芯片:在中国,造出了心脏、血管、皮肤等多种器官芯片,器官芯片产品近年来加快上市推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AI医疗健康:从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向赋能智慧外科手术平台建设、实现医疗大数据对手术室精准化管理等方向拓展。


三、案例链接:深圳光明科学城

关于城市创新区,我们前期发布的文章《城市创新区——园区发展的未来方向》,对城市创新区的内涵、机制、空间和环境做过一些阐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这里不再累述,下面说下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案例。

2020年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战略,以打造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率先抢占未来全球科技制高点为目标,在光明新区打造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科学城定位为: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1、布局未来前沿科技领域

围绕信息、生命、网络空间、材料等领域的未来前沿科技开展原始创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主要布局的未来前沿科技领域包括:脑解析与脑模拟技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技术、合成生物技术、材料基因组科研技术、未来高清新型显示技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精准医学影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空天地海全空间智能感知技术及装备等。

2、布置高等级科研基础设施

布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省重点实验室和2所高水平研究型高校。重大科研装置设备包括中能同步辐射衍射极限光源、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及实验室、脑解析与脑模拟基础设施及研究中心、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等。

3、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政企合作或龙头企业、先进科研机构主导,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专业机构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推创新加速。如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平台、深圳湾实验室公共实验服务平台、西门子工业软件深圳研发中心、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等。

4、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主体

深圳光明科学城已集聚50余支院士团队,科研院所人才超7000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超2700人,人才总量超18万人。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超过200个,获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10项,空间引力波、合成生物研究、新能源材料等多项技术科研水平世界领先。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