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区域跨越式发展(东滩视点24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产业转移相关资讯

产业转移的历史和动态

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区域跨越式发展

案例借鉴: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


※动态资讯※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


※主题解析※


国际产业转移。二战后,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每一次国际性产业转移,都给承接转移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跨越式的经济增长。目前,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已经到来,随着研发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加速,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大大提前和加快,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创造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一般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

国内产业转移。从中国国内来看,目前正经历着第三波产业转移浪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珠三角的发展再到九十年代长三角的发展之后,目前大北京地区将是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的聚集地,“经济大北京区域”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南高北低的局面。国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不仅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转移,高新技术企业也纷纷由珠三角、长三角的核心区向周边、向北方及中西部地区转移。


※主题观点※

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区域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催促之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正加速由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向我国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奔涌而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将为我国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对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无所作为不可取,只是被动式承接“淘汰”项目也不可取,应摆脱传统的梯度产业转移模式,积极谋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用反梯度发展理论来当好配角,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态势,构建创新的产业集群,用战略竞争来主导地区竞争,选择生态发展方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区域的超越式发展。本文认为,要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战略定位创新——利用优势、呼应周边、构筑特色集群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的是区域的崛起和经济的个性化,个性成为区域存在的依据,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而区域的个性最主要是体现在特色的产业集群上,需要在战略定位上进行主动的创新。

把握战略定位创新的关键,在于切实地做到“利用优势、呼应周边、集群发展”。利用优势,是要深刻理解区域的优劣势条件、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呼应周边,是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区域周边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实现与周边区县经济的协同和错位;集群发展,是要聚焦最合适的产业,延伸产业链,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产业战略创新——转移转化、双轮驱动、抢抓战略机遇

其一,在承接“传统产业”转移的同时,前瞻性地谋划“新兴产业”的发展,紧盯国家和所属省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指挥棒,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选择性谋划布局被中心城市“排挤”出来的高新技术项目、以“技术成果转化”为驱动力的高新技术项目、以“服务工业化”为特征的服务外包项目。

其二,摆脱片面引进工业项目的传统思路,强化三产与二产的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并行推进,构筑活力的、创新的产业发展氛围,平衡现实起步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建议招商引资和平台建设上双轮驱动,同步协调推进。

三、开发模式创新——资产经营、功能先行、搭建高端平台

首先,围绕“企业生产、员工生活、集聚高端要素”的需要,规划区域的系列服务功能平台。创新功能平台开发模式,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多赢合作”的方针,推动开发区“功能性资产”开发,这些方式包括合资共营、BT、BOT、包租等。

其次,改变“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廉价出售土地资源换取配套平台的观念,“以所有求所在”提高功能平台打造效率,快速推进,通过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产经营”,提升资产价值,提供功能支持,提升服务效率。随着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资产项目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在合适的时机,再出售增值的资产,回归“不求所有”。

四、招商策略创新——产业地图、阵地招商、提高招商效率

首先,根据战略定位和产业定位,绘制区域性、行业性和规模性的产业招商地图,精准定位重点招商区域、招商行业和招商企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制订不同的招商策略,明确相应政策,提高产业招商效率。

其次,变“长途奔袭游击式”招商为“阵地式”招商,将招商的前沿阵地设在主要的产业转出地(中心城市),设立常年的招商展示中心,包装策划展示“区域的规划成果、产业定位和具体招商项目”,用于区域政府和其代理招商机构“共享”的项目推介和客商筛选平台,提高产业招商效率。

五、政策服务创新——立体政策、链式服务、提升综合效益

所谓立体政策,即改变过去扶持政策仅仅着眼于企业主利益和企业经营问题的做法,分解企业健康经营所涉及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者和员工,外地人和本地人,乃至员工家属),争取对企业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能够惠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尽可能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

所谓链式服务,既改变不介入企业产业链配套完善和企业经营的做法,不仅在投资初始环节为企业降成本,而且在正常运营环节,争取为企业增效益。围绕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各价值链环节,在确认的关键环节,通过政府自身力量和政策引导组合专业资源,强化“招商售后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全链条服务。


※案例借鉴※

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


随着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推进,地处广东东北部的“欠发达地区”河源市,借助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成为广东“双转移”战略实施的明星城镇,正在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城市竞争力报告,河源“综合增长竞争力”与鄂尔多斯、清远市并列全国第一。

2005年,河源市与中山市正式签订了《关于在河源市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的协议》,一致同意在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划出土地,以“园中园”的形式和“委托包干”的办法,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成立,为河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连续5年,河源市GDP增速名列广东省前列。

在全省产业转移园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按“工业新城”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开发建设速度全省第一、主导产业集聚度第一,并成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第一个建成污水处理厂,第一个设立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第一个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服务平台。

一、园区规划

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河源市区南部,距离市中心10公里,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为11平方公里,近、中期拟开发9平方公里以上,远期规划发展用地30平方公里。

从一开始,园区就坚持规划先导,秉持城市新区的开发理念,努力将转移园打造成为一座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现代化生态工业新城。目前在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建成的11平方公里中,土地的分类构成是:工业及研发用地占50.39%,商住用地占17.07%,市政配套用地占25.4%,公共服务设施用地7.31%。

二、产业定位

在产业发展上,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培育做大主导产业,通过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配套发展。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其中,手机产业发展尤为迅猛,转移园紧紧抓住“广东手机生产基地”和“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双双落户园区的大好机遇,努力发展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了手机产业链的形成。

三、招商引资

在产业招商上,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围绕个性化招商,围绕优势资源招商。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和“选商选资”转变。在项目招商上,坚持对项目进行筛选,其中环保是一道最基本、最苛刻的门槛,已经落户的109个项目的环评率为100%。同时,坚持集约用地理念,在土地供应上精打细算,严格规定每亩工业用地的投入不少于15万美元,项目建设容积率不少于1,建筑密度控制在35-45%之间。

四、开发模式

从工业园协议的签订到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都遵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谋求合作互惠双赢。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建设之初,获得了中山市1亿多元的资金支持,两市共同开展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招商引资工作,双方商定产业转移工业园流转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5∶5的比例分成。

为确保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河源市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园区,实行“三垫三补”,即工业用地垫、商业用地补,服务方面垫、经营方面补,眼前收益垫、长远利益补,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目前,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依靠自身经营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

五、平台构建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园区将实行各种行政性事业收费优惠。除国家、省有关部门规定统一征收外,园区内实行“零收费区”的做法,河源市不再对入园企业增加征收任何地方性收费(社保费、排污费除外)。

加快服务平台建设。目前,首期占地两万多平米的科技孵化器已正式运营;河源已与北京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移动终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综合物流园和手机批发市场也相继动工。

为鼓励手机生产及其配件企业发展,园区还出台了《关于鼓励移动通讯系统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量身定做,为手机企业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集群、产业聚集,做大做强手机产业。特别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仅由本级财政补助给企业作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还对落户移动通讯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正常运转的,给予补助。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